【最新资料】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归纳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70067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资料】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归纳整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资料】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归纳整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资料】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归纳整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资料】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归纳整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资料】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练习: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归纳整合 Word版含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地理章末归纳整合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土地次生盐渍化1荒漠化(1)自然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加剧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性作用。(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过度使用等都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2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

2、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呈现出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失去保护。3土地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例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图为“八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甲图和乙图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丙

3、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丙图空格中表示_,表示_,其主要危害是_。(2)若丙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丙图空格中表示_,表示_。(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是_、_、_,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_、_、_。(4)图甲中F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_、_,它们的主要防治措施为_。答案(1)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水土流失破坏植被、轮荒(3)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森林破坏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4)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解析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由甲图中A、B、F的位置可判断其所在地区,即A为内蒙古高原东部,B为黄土高原区,F为横断山区,然后结合三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判断其生态环境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丙图所示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