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的区别与联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69518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的区别与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的区别与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的区别与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的区别与联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的区别与联系“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两种观点,是由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前者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的美的看法,即“美是事物本身的美”后者则是苏格拉底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事物适合使用者即美”。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 古希腊先哲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事万物常常被人发现它的完美。斗转星移,月明星稀,自然构成如同数字一样,是如此契合规律,符合比例。和谐是美,自然和人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然而代雅典城里的智者苏格拉底的观点即是“实用决定一切”事物美否,关键看它能否给使用主体带来效用以及带来多大效用。并且同一件事物也可以同时即是善的又是恶的,

2、例如对饥饿的人是好的,对发烧的人却是坏的。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共用的方面,它就同时是善并且美的,否则他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美一定有规则,那就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自在之美,但美也要合乎人的审美标准合满意度,那就是实践意义上的自为之美。前者是事物本身的美,是自在之美;后者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单一实体,它接受认识但不为其改变。自为之美是相对的,以人的主观意识所转变,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自在之美”是一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审美对象,它以一种虚幻的形式存在审美客体体内存在的

3、只是美的“潜能”,该种“潜能”尚未得以弘扬和充分的表露;“自为之美”即为人所认识的美,是一种明朗、客观存在的现实形式,是美的“潜能”同人自身被激活的潜在的审美意识和机能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一种实在美,它是人类客观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自在之美”居前,是产生“自为之美”的物质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进一步升华,是“美”这种物质的最终代表。“自在之美”到“自为之美”的转化,即是美的生成。从“自在之美”成功升华至“自在之美”,需要审美主体的客观实践。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化自然界无数“自在之美”为“自为之美”,物尽其能、人尽其力,未来自然界所有的“自在之美”都有可能在审美主体的不断实践过程

4、当中升华为“自为之美”。因而未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靠双手的实践,我们身心就能受到为我们认识的“自为之美”的熏陶。你我对同一审美客体得到的“自为之美”必然有所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所以“自在之美”的挖掘过程一旦成功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和正外部性是十分巨大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十分有必要为同时代和后代的人们不断实践,化“自在之美”为“自为之美”并与之分享,世界美也就因之而得以极大完善和丰富,波及自身,我们也是受益匪浅的。备注:本文的出处有百度知道、美学 、苏格拉底如是说、课堂知识等。最新 精品 Word 欢迎下载 可修改亲爱的用户: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

5、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11.2611.26.202221:5821:58:04Nov-2021:58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2022年11月26日星期四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21:5811.26.202221:5811.26.202221:5821:58:0411.26.202221:5811.26.2022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11.26.202211.26.202221:5821:5821:58:0421:58:045、三军可夺帅也。Thursday, November 26, 2022November 20Thursday, November 26, 202211/26/2022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21时58分21时58分26-Nov-2011.26.20227、人生就是学校。20.11.2620.11.2620.11.26。2022年11月26日星期四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21:5821:58:0411.26.2022Thursday, November 26, 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