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68998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训练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1.5-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

2、不宜食用。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表1中的“钙”指的是_(填“元素”或“原子”)。(2)由图1可知:60min内,_(填序号,下同)。A 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B 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 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 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 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C 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 D 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元素 ABC 在其

3、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ACD 【解析】【分析】【详解】(1)一般情况下,没有特别说明,表1中“钙”、“磷”是指元素,故此空填写:元素;(2)A、由图1可知:60min内,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符合题意;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跟0min比,均无明显变化,故符合题意;C、由图1可知:60min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符合题意。(3) 由图2可知,随横坐标数值的增加,曲线的纵坐标在逐渐减少,故填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

4、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文字可知,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文字可知,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故符合题意;B、由表1可知,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不是最高,“磷”和“钙”的含量有可能比它高,故不符合题意;C、由题干文字可知,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故符合题意;D、由题干文字可知,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故符合题意。2有些食品袋里装有一小袋铁粉作保鲜剂,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使用过且已经生锈的保鲜剂进行探究。(提出猜想)保鲜剂可能的组成:只有 Fe2O3; Fe和 Fe2O3的混合物。(实验探究 1)探

5、究已使用过的保鲜剂的成份(1)取保鲜剂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认为猜想成立,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_。(实验探究 2)保鲜剂中 Fe2O3含量的探究称取保鲜剂样品 1.0g 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CO 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2)先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_。(3)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反应前反应后玻璃管和保鲜剂的总质量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分析表中的数据后,得出保鲜剂与反应后固体质量

6、差值0.21g是_填标号。a保鲜剂中铁的质量b保鲜剂中氧化铁的质量c保鲜剂中氧化铁与通过反应生成的铁的质量差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_(任意写一条)。(4)(反思评价)图1中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附加题)(注意: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加4分,总分不超过60分)(实验探究)在如下图所示,保鲜袋中装有保鲜剂,将O2、CO2、湿度(测水蒸气)传感器探头放入保鲜袋中(有少量空气),然后快速向袋内呼出气体直到吹满,再打开仪器开始采集数据。采集的数据如下图所示,纵坐标均为某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均为时间(s)。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O2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_(选填“M”

7、、“N”、“Q”),指出曲线N在050s内下降的原因_。(2)查阅文献得知其他人员使用铁的缓慢氧化原理来测量封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时,可以将氧气消耗至大约1%,但此处氧气剩余含量明显偏高,试解释原因_(写出一条即可)。(3)实验中,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但它的含量仍然发生了变化,请根据图像作出解释_。【答案】有气泡冒出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爆炸 3CO+Fe2O32Fe+3CO2 c 防倒吸或防氧化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Q 水蒸气液化 保鲜剂不足,装置漏气 因为氧气和水蒸气含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 【解析】【分析】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详

8、解】(1)铁粉作保鲜剂,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取保鲜剂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认为猜想成立,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先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爆炸。(3)装置中发生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保鲜剂与反应后固体质量差值0.21g是保鲜剂中氧化铁与通过反应生成的铁的质量差,故选c。反应完全后,继续通 CO 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目的是防倒吸或防氧化。(4)反思评价一氧化碳有毒,为防止污染空气,要有尾气

9、处理装置,图1中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实验探究(1)向袋内呼出气体直到吹满,二氧化碳的体积增加,氧气、水蒸气的体积减少,原点时,只有氧气含量可能达到16.77%,故表示O2体积分数变化的曲线是Q,指出曲线N在050s内下降的原因水蒸气液化。(2)其他人员使用铁的缓慢氧化原理来测量封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时,可以将氧气消耗至大约1%,但此处氧气剩余含量明显偏高,原因是保鲜剂不足,装置漏气。(3)实验中,没有生成二氧化碳,但它的含量仍然发生了变化,解释是氧气和水蒸气含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点睛】先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爆炸,一氧化碳有毒

10、,为防止污染空气,要有尾气处理装置。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氨(NH3)不仅常用来制化肥和硝酸,而且科学家们发现它还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燃料。现有的化石燃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都会产生温室气体CO2,而氨燃烧时生成N2和H2O两种对环境友好的产物。氨价格低、制造技术成熟,便于普及使用。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下图为该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氢原子, 表示催化剂)。氨很容易液化

11、,将氨常温下加压到1MPa,或者常压下温度降到-33,均可将其液化。而为了获得含有相同能量的液态氢(H2),常温下需要136MPa的压力来压缩它,显然超出了车载燃料储存的压力极限。氨虽然有毒,但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一旦发生泄漏,达到人们觉察到时浓度的1000倍才会致命,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并及时补救。氨比空气轻, 泄漏后扩散快, 不会聚积。泄漏在大气中的氨还可以参与自然循环,随雨雪移动后,与其他物质反应或被植物吸收。(1)化石燃料燃烧都会生成CO2的原因是_。(2)传统合成氨的原料是_。(3)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过程合理的顺序是_。ABCD(4)将气体液化的途径有_。(5)下列对于氨描

12、述正确的是_。A氨燃烧生成N2和H2O B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但无毒 C氨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D氨可以被植物吸收【答案】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氮气和氢气 D 常温加压,或常压降温 ACD 【解析】【分析】【详解】(1)化石燃料中都含有碳元素,故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由题意可知,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是将氮气和氢气在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条件下,用铁作催化剂合成的,故原来是氮气和氢气。(3)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过程中,当拆解在起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温度,开始时,催化剂还没有起作用,氮分子和氢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物质要在催化剂的表面反应,所以催化剂在起作用时,氢分子和氮分子

13、有序的排列在催化剂的表面,反应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气分子,附着在催化剂的表面,从而完成反应,故顺序为,故选D。(4)将气体液化的途径有常温加压,或常压降温(5)A、由题意可知,氨气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故正确;B、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故错误;C、由题意可知,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正确;D、氨气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氮元素,是原子氮肥,可以被植物吸收,故正确。故选ACD。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

14、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