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课获奖教案_0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32KB
约4页
文档ID:508688067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课获奖教案_0_第1页
1/4

专题复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也是中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复习过程:一、基本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概念1.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2.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基本矛盾1.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 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二、实施原因1. 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 政治上: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 思想理论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4. 地理因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 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2. 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3. 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 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5. 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6. 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7. 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8. 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四、发展趋势趋势一:皇权加强,相权削弱;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表现:1.重要权力收归中央2.分割削弱地方权力3. 调整地方行政机构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五、评价积极方面①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⑤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消极方面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④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