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686757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思路、方法及突破口推断题是每年各地中考的经典题型,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与选拔功能。它的特点是题面容量大,覆盖面广。常涉及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和制备等知识内容。另外题干中的信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太难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造成了高失分的现象,对我们学生来说是试卷中的“重灾区”。那么如何轻松解题呢?笔者认为:拥有清晰的思路是解题的前题;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应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一、解题思路1、 阅读题目:要求通阅全题,统领大局。关键点要反复读

2、,读得它“原形毕露,真相大白”。2、 寻找突破:要求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解题的突破口。3、 正确推断: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4、 验证答案:要求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二、解题方法1、 顺推法:通常以题首为突破口,按照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为依托逐步深入下去,直至顺利解题。2、 逆推法:通常以题给的结论或实验现象为突破口,从题尾入手依次向前逆推,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3、 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摄整理。4、 剥离法: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

3、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三、寻找突破1、 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黑色的物质:按思考选择的顺序依次为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红色的单质:铜或红磷;绿色的物质:碱式碳酸铜(铜绿);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铁锈(或氧化铁);蓝色的溶液: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溶液);蓝色的物质:胆矾(蓝矾CuSO45H2O);黄色的单质:硫磺(S);黄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浅绿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常见的白色沉淀:

4、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硫酸钡、氯化银。例1:有四种物质的溶液:Ba(OH)2、Na2SO4、HNO3、FeCl3,不用其他试剂将它们逐一鉴别出,其鉴别的顺序是 ( )A B C D 例2: A是绿色粉末,G是蓝色溶液,X为常见的稀酸,B、C、D、E、F、H和Y中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和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化学式:D ,E ,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 ;反应 。例3:某固体混合物由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铜、氯化钠中的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它的组成,做如下实验:取固体混合物样品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取部

5、分此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由此可以推断:原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 ,肯定没有 ,可能有 。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CuSO4、NaOH、BaCl2、HNO3 BHCl、Na2CO3、KOH、NaNO3 CCaCl2、K2CO3、NaNO3、NaCl DFeCl3、Ba(OH)2、KNO3、NaClEDCBA练习2:A、B、C、D、E为初中化学中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棕红色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单质B,“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则

6、:(1)D的化学式为 。 (2)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练习3: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硫酸铜、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钡、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gNO3HCl过滤足量的水白色固体混合物白色沉淀A无色滤液白色沉淀C无色气体B,沉淀全部溶解HNO3推断(写化学式)A 、B 、C ;白色固体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 。2、 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物质的用途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因为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的课程理念尤其重视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运用中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我们在复习的

7、时更应该重视物质用途的学习与掌握。一些框图式、叙述式推断题往往涉及到物质的用途等有关信息,故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此类推断题的解答。如:氧气可作助燃剂;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一氧化碳、氢气、碳可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熟石灰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尔多液;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稀盐酸助消化、除铁锈;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融雪剂;碳酸氢钠可制作发酵粉等等。例4: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在通常情况下,F、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Q、R都是黑色固体(部分反应条件略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D、G的化学式为:_、_。 (2)若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剂, 则C

8、的化学式为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3)图中标出的九种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一定没有的物质类别是_。 (4)反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练习4: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适量Na2CO3溶液B操作I足量的水稀盐酸高温F溶液无色气体CEDAG(有色溶液)I(有色沉淀)(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2)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是 。(3)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FI的化学方程式: ;若I是蓝色沉淀,则I沉淀的化学式是 。(4)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基本类型是

9、反应。练习5:框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叫属于盐的是H、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C物质是由 (选填“分子”、“原子”或 “离子”)构成的。 (2)A与镁条反应能 (选填“放出”、“吸收”) 热量。 (3)写出D的俗名: ; 写出化学式:B N (4)写小GM的化学方程式: 3、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的是元素的特征,如: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

10、素;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固体是FeO、Fe2O3、Fe3O4等等。例5: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为单质;A、B、C、D、E为化合物,且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D与E的组成元素也相同。已知C、丙均为黑色粉末,C和E在高温条件下可生成丙和D,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试推断:(1) D物质的化学式_;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A甲B:_ _;甲E :_ _;甲C:_ _。练习6:A、B、C、D、E五种化合物均

11、含钙元素,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H2OHNO3XYHNO3高温ADBCE:(1)试推断:X、Y两种试剂的化学式。X ,Y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E ,DC 。4、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由于初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多,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通电”条件就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高温”指碳酸钙高温分解,指铁矿石炼铁的反应;“MnO2作催化剂”就是指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例6:下图所示的是有关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E是一种金属氧化物,F是单质,丙是一种有毒气体,G的溶液呈黄色,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1)甲起的是 作用;(2)乙可能是 (写一种即可);(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 。练习7:下图中的AK分别代表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已知:A、C两物质组成元素相同; G溶液为某物质的稀溶液,G的浓溶液能使小木棍变黑。图中部分生成物未标出。黑色粉末B单质气体F金属单质E单质气体D金属单质J蓝色溶液I黑色固体H电解G溶液G溶液碱CA溶液K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J可能的化学式: (任写一种)。B(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C + D: ; F + H E + C: ; I + 碱 K: (任写一种)。(3)写出实验室制取D的另一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以物质的典型性质为突破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