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684883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及其教学策略二、修辞与表达效果(一)什么是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说:“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三学段中,又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概念,一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是“表达效果”。这是在以往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从未出现过的新的概念。这两个概念至今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翻了一些对课标诠释和解读的书,尚未发现哪位新课标的制定者或传播者对此二概念有所阐述,或许是由于忙于解读那些高深莫测的理念,无闲暇顾及这些鸡零狗碎的小玩意

2、。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在课程标准相关阅读教学的要求里提出这样的概念,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为了说明问题,将其合二而一,只说“表达效果”。什么是表达效果呢?表达效果,是说人与人之间在实行言语活动的时候,说写者,这里不妨称之为言语的主体,力图使自己说的或写的言语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使听读者,这里不妨将其称为言语的客体,能够充分地、准确地理解客体所传之情,所达之意;主体和客体之间在言语中介的作用下,相互达到最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应该说,这样的言语就是表达效果比较好的言语。说得再具体一点,主体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更好地表达

3、自己的思想情感,他除了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题旨想透彻、想清楚之外,还要精心选择更恰当、更得体、更适合于语言环境的言语来承载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努力使言语的内容与形式能够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与统一,这样的言语才有可能产生比较好的表达效果。为什么说才有可能,而不说肯定呢?由于影响语言表达效果的因素太多。人的各种背景,如:地域、国家、民族、社会制度、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知识层次、文化修养、语言习惯乃至于性别、年龄是不尽相同的,这些因素会使主体和客体在言语交际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会使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产生差异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有时会统一,有时会不一致。对同一句话,就可能出现极端对立的看法。仁者

4、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现象不足为怪,由于对语言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件个性化极强的事情。比如曹植的七步诗,有谁能说不是诗中精品呢?有谁能不为曹子建出神入化的才思击节赞赏呢?有谁能不为七步诗的表达效果拍案叫绝呢?回答曰:“有。”这个人就是曹子建的手足曹丕。因这首诗,引起了曹丕对曹植进一步的猜忌和迫害。对曹丕,七步诗的表达效果能够说再糟糕然而了。这里我们不想过多的去讨论对语言效果的评价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况复和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仅仅想说明,小学语文课文中的那些要求学生体会表达效果好的言语是经过时间考验和实践证明了,的确是表达效果好的语言,这些言语不存有着表达效果究竟好还是不好的争议,只要求学生

5、认真去体会就是了,并从中学会一些理解体会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对这些语言的敏锐感受水平。自然,表达效果好的言语应该是那些内容与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的语言;仅内容好,形式不好;或者仅形式好,内容不好都谈不上好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好的内容好的语言形式。如果把表达效果列成上面的算式,显然,算式右面“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两项都不能丢,丢掉其中任何一项,这个算式就不能成立。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当然也必须顾及到这两项。仅从内容或仅从形式上去体会都是片面的,此两项皆不可偏废。偏废其中的一项,都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表达效果,只有把体会内容和体会形式结合起来,才是完整地“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些

6、语文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这个道最简单的加法算术题算错,经常使阅读教学处在跛脚瘸腿的状态中。阅读教学的质量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我想大概长期和计算这样一道简单的加法题目有误,和阅读教学不能如腿脚健康人那样行走、奔跑相关。请看下面的句子。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个句子在散文山雨中。句子所指是雨中山林的颜色,并写了颜色的形态:是绿的,是流动的,写雨如诗、如画,如歌,表达了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高深,其义也不觉有什么新鲜感。但是这意思一般的句子,为什么会给人表达效果不错、不一般的感觉呢?主要原因是这句话好的语言方式在起作用。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作者在这句话中使

7、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恰当的修辞,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起来;使语言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情色彩;读起来使人有兴味,感到有情趣。这句话使用的是拈连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拈连能够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能够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由于风和雨的原因,风、雨中的绿色便有了动感。因此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如果说绿色在雨雾中流动尚属搭配正常,那么绿色流进眼睛、流进心胸的搭配就属异常了。没有前面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单说绿色流进眼睛、流进心胸是令人无法理解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颜色不会动,更谈不上流进人的眼睛和

8、心胸,但是由于句子的前面说了绿色在雨雾中流动,这就为后面的流进眼睛、流进心胸做好了铺垫,于是作者由一个“流”,顺手拈来了绿色流进了眼睛和流进了心胸。“流进眼睛”和“流进心胸”并非是使眼绿、使心绿,而是雨中的绿色的美,如俗话所说入眼、养眼;使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于是,读者便从这表面上无“美”无“情”的文辞中,体会到了言外之意和辞外之情。自然,这样的语言也就有了较好的表达效果。下面的两个句子同样使用了拈连的修辞方法。“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山中访友“清晨,枯草上凝着霜花,一位老大娘肩着竹耙,从古道上走来了。她搂起茅草,搂起豆茬,搂起少吃缺烧的日

9、子”。(王兆军沙净天)句子中的“带回月色”和“搂起日子”显得别致新颖,既是作者丰富的想象,也会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再请看下面的句子:翠鸟蹬开桅杆,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句话在课文翠鸟中,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是讲翠鸟捉鱼的速度极快,从翠鸟飞行快,善捕鱼之侧面,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这句话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方法。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这句话为了表现翠鸟捉鱼迅速,将其放在水面和芦苇这一特定的背景下,借水面和芦苇的动静进一步衬托和突出了翠鸟捕

10、鱼动作之迅速。读者是如何通过背景的衬托,进一步体会到翠鸟动作之快的呢?翠鸟体态小巧玲珑,动作虽快,但不会大,大了会惊动鱼。轻微的动作不会使苇杆和水面出现太大的动静,苇杆的晃动和水波的荡漾在很短的时间内即会消失。但就在这很短的时间内,翠鸟已经飞远了。这句话朴实而直白,却给人朴实中见光彩,直白中含深沉之感。正是衬托这样的修辞方法才使这个句子产生了这样的表达效果。课文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句子,不妨再举几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件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

11、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隔板上闪闪发亮。穷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七颗钻石下面的句子是两个诗句。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这是诗歌帐篷结尾两个诗句。这两个诗句既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建筑工人的赞美。这两个诗句使用了转品的修辞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某一类词的词性而活用成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叫做转品。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某一类词的词性而活用

12、成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诗句中“荒凉”和“繁华”都是形容词,是一对形容环境的反义词。实际上带走的是“荒凉的景象”,留下的是“繁华的景象”。“荒凉的景象”和“繁华的景象”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作者将名词短语在这里活用为形容词,使用的是转品的的修辞方法。因为使用了这样的修辞方法,一下子就使这句话富有了诗意,有了新鲜感,含义愈加丰富,有了细细咀嚼的味道,语言显得非常新颖、别致。试想一下,如果作者用了“带走的是荒凉的景象”,“留下的是“繁华的城镇街道”,这样的句子哪里还有一点诗意?其表达效果简直与原作有着天壤之别。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说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上诗句中加点的

13、词原为形容词,都被活用为动词。这样的用法,使人感到诗人用词无与伦比的简练与精当。有人说,逻辑是讲话语内容对不对,语法是讲用词造句通不通,修辞是讲话语表达得好不好。又说,同样的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的事,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的事,至于从表达效果着眼,便是修辞的事了。从上面的例句和说法来看,语法和逻辑可以使言语达到最基本的的表达效果,但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就要靠修辞了,修辞功能的本质就是要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表达功能,即较显著的表达效果。修辞与表达效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然,修辞不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唯一的原因,但是,恰当的修辞方法,必然会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却是

14、毫无疑义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深刻性、有力性等方面。修辞为什么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呢?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同义的选择,意思是说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修辞则是选择表达效果更好的方式。比如丰碑中“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用了反问的手法,结合语境,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胜利必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意思没变,表达方式变了,比较一下,显然,在这里用反问的形式,比用陈述的句式表达效果要好得多,即更富有激情,更有震撼力,更有感染力。第二是修辞不采用抽象化、概念化的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形象的、具体的

15、、情感的表达方式。比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热爱大地”是一种比较抽象化的情感。这里将“热爱大地”的情感比作“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就把这种较为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形象化了,可感化了。母亲的胸怀,伟大的母爱,婴儿的眷恋,都可以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都可以使人产生可感的具体的形象。比如彩色的翅膀中“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这个句子使用了拈连的手法,把种菜本身并无什么情感的农事活动感情化了。有人说修辞之味始于情,情为修辞之本,情真而意

16、切,情深而意远;情动于中而形于辞,辞由情而发,情愈信而辞愈巧、愈美。这话算是说到了修辞的根本。下面的句子分别用了层递,借代,比喻的修辞方法。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圆明园的毁灭这句话从园内的东西到侵略者的行为都进行了层层递进、步步升级的描写,东西先是手能拿的,比较小的、轻的;然后就是手拿不动的,比较大的、重的;最后是无法移动的。侵略者的行为是先写手拿,再写搬运,最后是破坏、毁掉。从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贪婪、野蛮的丑恶嘴脸;可以看出圆明园被洗劫一空、被毁坏殆尽,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帝国主义滔天罪行的揭露与控诉的强烈愤慨之情。2、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手术台就是阵地阵地本是战士做战的场地;将手术台说成阵地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