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682610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低头收藏2010-07-02 12:24标签: ,刘禹锡可谓是少年得志。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 年),刚刚二十一岁的刘禹锡就考取了进士,同年又 登博学宏词科到贞元二十一年,即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被以宰相器待之,俨然已是革新集团的中坚人物。然而,这种少年得意,并没有给刘禹锡的政治生涯带 来新的希望和辉煌,恰恰相反,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磨难。王叔文革新事败,刘禹锡便被贬为连州 刺史,旋又转为朗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边远荒寂的贬谪生活。然而,正是这漫长的谪迁生 涯,铸就了刘禹锡的坚韧和执着,展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2、。在被贬朗州十年后,刘禹锡奉诏回到京师, 宰相欲任南省郎。但他却不识时务,竟写下一首语涉讥 刺“,令执政不悦(旧唐书刘禹锡传)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带着这样的情绪入朝,自然难容于政敌。于是,这一戏又戏出了再次被贬播州的命运。诏下,幸有 御史中丞裴度为言: 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 迁。又有好友柳宗元诚恳上书,愿以柳州对换。于是改任连州,四年后又徙夔州刺史。但他并不是一个善 于吸取教训、能够轻易屈服的人。等到历尽磨难,十四年后再回长安时,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

3、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前还写了一百多字的引言: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 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 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 八字,以俟后游。在极其沉着冷静的文字后面,透出一种酸楚、愤懑、不屑和自信,其讥刺之味更胜前 诗。区区二十八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中,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在刘禹锡个人的诗文创作 中,也不过是随心尽兴而已。但刘禹锡对这二十八字的份量并不是没有体会,元和十年的那

4、首诗也是二十 八字,却换来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刚好是一字半年。但是,湘水之滨的荒凉和孤寂,并没有消蚀他心中 的刚毅和倔强,直到此时,仍然毫无顾忌地渲泻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轻蔑和快意,仍 不忘在引言中添上一句以俟后游,分明在说他是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的,简直是一种赤裸裸的挑战。 可以想见,这区区二十八字,对那些被讥的权贵来说又是多么刺眼。于是,此诗一出, 权近闻者,益薄其 行,遂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从第一次被贬到作此诗,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刘禹锡虽屡遭贬斥却始终不肯 低头,其蔑视权贵而轻禄位竟至于此!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封建文人中又能有几人?所以,唐音癸签说: 刘禹锡播迁一生, 而精华至

5、老不衰。仅此一条,刘禹锡就足以让古往今来那些自许为精英、自以为了 不起、自鸣得意的文人墨客们汗颜。白居易在序其诗时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唐诗纪事)语虽论诗,实为人格之品评也。王叔文曾称刘禹锡有宰相之才。如果仕途顺利,刘禹锡真的当上了宰相,以他的智慧和才能,也许能 成为一个好相爷,对李唐王朝的中兴事业也不无裨益,但对中国文化史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然而, 正是这种阴错阳差,以二十多年的谪迁磨砺,却成就了刘禹锡不仅作为诗人、思想家,而且也作为优秀知 识分子的人格风范,使中国文化史屹立起一座不朽的人格丰碑。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的永贞之贬,对于刘禹锡

6、的打击是致命的,他 内心的伤痛也是无可言表的。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 猿哀鸟思,啁啾响异。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 悲愁惴栗,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面对这样的悲愁惴栗,与他当年 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日复千信(宣武盛事云: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 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 师)的得意和煊赫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因此,要说怨恨、沉沦或遁世,刘禹锡应该是最有理由的。但 是,刘禹锡并没有灰心丧志,更没有沉沦颓废

7、;没有隐逸江湖林泉,也没有留连诗酒风月,更没有沉浸在 鸣冤叫屈、倾泄激愤的消极情绪之中,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表现出一种悲而不哀、怨而无悔 的高风亮节。放眼洞庭,他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望洞庭)的明丽清新和 爽朗洒脱,基本上找不到贬谪文人那种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的愁 苦。而面对令人消魂的秋色,更是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豪迈和奔放: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之一)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 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

8、台。(始闻秋风)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语),这本是古来文人常怀的一种心绪。但刘禹锡面对秋风,却显得爽朗潇 洒,他笔下的秋色,总是天朗气清、晴空万里,远胜春光,让人心旌摇动,引发诗情,甚至扶病登高。展 现出诗人奋发向上的豪迈心境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于是,尽管身处边鄙蛮荒的谪戍之地,他也并没有 消沉、颓丧,而是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那里的蛮风俚俗之中,达到了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 早发)的境界。因此,他能够以一个鉴赏者的眼光去看待当地的民俗民风,发现其中的新奇可爱,从而 以清新爽朗的笔调来摩写那里的风土人情: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 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夔州男女

9、的踏歌,在他的笔下竟显得如此情趣盎然。面对当地的俚曲 歌舞,刘禹锡不仅没有感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反而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 作竹 枝词九篇,留下了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清新、 明快的不朽篇章。对异乡风情的深挚爱赏,不仅使刘禹锡淡忘了谪迁的痛苦和人生的失意,而且赋予他以 新的艺术生命,从而折射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是这一份热爱和憧憬,使刘禹锡对社会人生充满了期望和向往,对自己的信念更加执着坚定。在迁 谪远州的漫长岁月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作起来。他在砥石赋 中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

10、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 兮,寄雄心于瞪视。表达自己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时,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 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 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 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雨馀独坐卷帘帷,便得诗人喜霁诗。摇落从来长年感,惨舒偏是病身知。扫开云雾呈光景,流尽潢污 见路岐。何况菊香新酒熟,神州司马好狂时。(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怀见示)这首诗作于公元 840 年,当时刘禹锡

11、已是六十九岁高龄,虽久经风雨、累遭打击,并且老病交加,但 仍未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仍然相信只要扫开云雾,便能呈光景;只要流尽潢污,就能见路岐, 表达了自己一生永不低头的好狂秉性。又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嗟呼!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乎秋 声。(秋声赋)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 一篇因成再答)无论是罢官归闲,还是老友相逢;也不管是逢春色,还是闻秋声,刘禹锡都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 生

12、活和人生。在他的心灵深处,既有自强不息的豪迈壮烈,也有通脱识度的乐观洒脱,无不表现出他执着 于信念老而弥坚的坚韧与顽强,给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当然,刘禹锡的这种坚韧与顽强,是建立在他对自己所献身的理想和事业的坚信不移的基础上的,展 示的是一种对自身信念的坚定和人生价值的肯定。中国传统的贬谪之士,或出于畏惧,或缘于愚忠,或本 来就缺乏自信,面对自己的险恶处境,往往都是揽罪己身。贾谊说自己是俟罪长沙(吊屈原赋), 韩愈说: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柳宗元也说:余以愚触罪,谪 潇水上。(愚溪诗序)尽管他们未必真的从内心上承认自己有罪,但至少在口头上是承认的。可刘禹 锡却始

13、终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无罪的,即使在诗文中也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 上也从不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他一再申明自己是祸起飞语(上中书李相 公启),是因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谢上连州刺史表)甚至在去世 前写的子刘子自传中,也仍坚持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显示了一个正直文士的铮铮骨气,有着众人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的坚韧。而在一首浪淘沙词中,他更是自比真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自知无罪,所以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以真金的面貌。也正因为自知无罪,于是 他才敢怨、敢愤,才能心胸坦荡,

14、豪迈爽朗。他不仅对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充满自信,认为当年所参与的革 新运动是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子刘子自传)甚至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满怀信心,写成杨 柳枝九首后,便宣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格调展 示了迁谪文人的崭新境界。而这一新境界的核心就是豪迈和执着。豪迈,体现了刘禹锡的人生风范,而执 着则彰显了刘禹锡的人格精神。刘禹锡的这种豪迈和执着,既是他的人格个性的展示,又是其人生态度的显现,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 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豪壮个性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人,动物之尤 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人之道在法

15、制,其用在是非。人能胜于天者,法 也。(天论)这种思想认识给他的人生启示就是不屈于环境的压力,强调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重要性。 也正是对天、人的这种辩证思考,使刘禹锡对社会人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他在桃源行中说桃花溪 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揭示了现实的污浊,否定了桃花源清静避世的可能。他认为直道由来黜 (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而且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其七)。 但同时更承认人间荣谢递相催(秋扇词)、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寄伤微 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诗以寄)的客观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 性表现出清醒的理性认识。正是有了这种理性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做到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 (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贬谪中表现出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的气节。 他在学阮公体三首中说: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朔风悲老骥,秋霜 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慷慨豪迈中,保持着百折不回的执着,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坚 定不移、坚贞不屈的意志之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