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682328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三、学习过程: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

2、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提示:陈涉世家等。)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2)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

3、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四、当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

4、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