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681161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法学学士毕业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文摘要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起源于日本和德国,我国是否建立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通过研究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的价值,并且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实践的角度分析,进一步指出了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可行性。由于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并不统一。笔者通过借鉴国外的暂缓起诉制度运用实践的经验,对我国构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关键词:未成年人暂缓起诉;起诉制度;诉讼制度AbstractMinors deferred prosecution originated in Japan and Germany, China wheth

2、er to establish minors deferred prosecution has been hotly debated. This paper, through studying minors of the deferred prosecution value, and from state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actical Angle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n China is feasible. Due to the mi

3、nors deferred prosecution in China in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no explicit provision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round the practice are not uniform. The author of the deferred prosecution to use for reference foreign us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o construct a minor deferred prosecution put

4、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Minors deferred prosecution;System of prosecution;System of litigationI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论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是指本着挽救和教育未成年人的原则,结合具体案件和实体法规定,经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检察机关可以对轻罪暂时不予提起公诉,同时确定相应的考察期,要求被告人承担一定义务的制度。考察期满后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就做出不起诉的决定;被告人如果在期限内不履行要求和责令的,就要作为轻罪予以追究的一项公诉制度。尽管

5、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虽然尚未对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加以规定,但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已势在必行。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法律适用问题每个国家关于未成年人的界定都有不同的标准。根据我国宪法第34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宪法的这一规定,在我国,区分成年与未成年的界限应为18周岁,18周岁以下的为未成年人。(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根据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仅公安机关统计的14岁至18岁的违法

6、少年或构成犯罪的少年数量就占全体犯罪人数总数的20%左右,这还不包括那些未到14岁,却已做出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 邬庆祥未成年人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影响因素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据统计,仅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上升势头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己提前了两至三岁,14岁以下少年违法比例上升,并且每一分钟就有一个青少年受到犯罪的侵害” 张彦遏制青少年犯罪关键在预防根本在教育J科学咨询,200513。从全国法院2001一2005年判处未成年

7、人罪犯总数来看,2001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49883人,占当年全部刑事罪犯总数的6.68%。2002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50030人,占当年全部刑事罪犯总数的7.13%。2003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58870人,占当年全部刑事罪犯总数的7.93%。2004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70086人,占当年全部刑事罪犯总数的9.17%。2005年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罪犯82692人,占当年全部刑事罪犯总数的9.81%张有义未成年人犯罪全方位治理系统正在逐步完善J法制日报,2007(8)。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

8、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在生效判决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从2000年到2004年上升7.68%邬庆祥未成年人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影响因素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从以上数据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出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增加的迅速,这种状况令人堪忧,未成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全体司法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予以妥当的解决,以挽救“迷途的羔羊”,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功效。介于现代未成年人犯罪的增多,主要有以下特点:1.临时起意的突发性犯罪增多未成年人的活动能量大大超过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他们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好

9、奇心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犯罪起意快,经常是突然就发生了。很多未成年人罪犯并无前科,作案前也无明显的动机,也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常常因某种偶然的事件诱发和特定情境的刺激,突然起意,根本不考虑后果,在突然之间就走上了犯罪道路。如廖某故意杀人一案,廖某在家里因为隔壁屋女孩哭闹烦心,突发杀念,用一绳子勒死了女孩,铸成了严重的后果。2.团伙犯罪居多犯罪未成年人因涉世不深,喜欢结伴,多与邻居、同学结成小群体或依傍成年罪犯实施犯罪行为。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上的犯罪集团不同,它的组合过程简单,往往一拍即合,临时纠合在一起,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己具

10、有犯罪集团的雏形。3.犯罪意图的产生具有随机性犯罪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犯罪意识的产生极具随机性。一般他们在实施犯罪前没有目的,往往是因为盲目崇拜所谓的英雄豪杰而逞强好胜,讲哥们义气而为朋友两肋插刀,从而,稀里糊涂地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一部分犯罪未成年人盲目模仿一些素质低下的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一些犯罪未成年人没有任何前科,在实施犯罪之前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考虑,一般是因某种偶然的事件诱发和特定情境的刺激,随即产生了犯罪的意图,未考虑后果,在突然之间就走上了犯罪道路。4.与网络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是当今世界一

11、种新的犯罪态势,它与信息化的发展相伴相随,并且伴随着科技化手段的普及而迅速蔓延。目前,青少年网络犯罪愈演愈烈,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占全社会刑事犯罪的70%。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其中有70%的青少年是因为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白学林浅析青少年网络犯J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5.以财产性犯罪为主近年来,以抢劫、盗窃为主的侵财型犯罪十分突出,仍占各类未成年人犯罪的首位。据1997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类型比例统计图,抢劫犯罪占全部青少年犯罪的46.3%。据笔者调查,2007年至2008年,我市各类未成年人财产性犯罪的比例

12、为抢劫罪占27.3%,盗窃罪占24.5%,抢夺罪占2.7%,调查统计表明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率超过了半数邬庆祥未成年人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影响因素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3)。6.未成年人文化层次低调研显示,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是小学文化或初中文化,由于文化知识的不足,直接导致未成年人对外界的不良影响缺乏识别能力或抵制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犯罪的屏障,愚昧是犯罪的诱因,14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本应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但一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过早脱离学校进入社会,由于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缺乏理性,粗野、放纵、不讲道德,不懂法律,受到了社会不良习气的影

13、响,仅凭自己感情意气行事。这说明未成年人罪犯中大多数都是低文化素质的人。(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也就是说,在我国,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行为无论造成何等严重的后果,都不能认定为犯罪;只有年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才负刑事责任。根据以上宪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所谓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

14、18周岁的人因触犯国家刑法,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年龄上。年龄是反映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心智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都决定了一个人对其行为的认识和控制力,这也就是法律对未成年人这个群体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罚问题,我们既要坚持依法从轻和减轻的原则,又要掌握好从轻和减轻的尺度;既要防止对未成年人罪犯适用刑罚与成年罪犯不加区别的倾向,也要防止对未成年人罪犯一味宽纵、量刑畸轻的倾向,切实做到正确适用法律,宽严适度。我国的刑罚体系中,对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有死刑、无期徒刑、剥

15、夺政治权利、罚金,但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适用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外,在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情节,以及犯罪后有无悔改态度、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还是减轻处罚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二、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的价值我国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立法还相对滞后,措施也不够完备,有关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仍不健全、不够完善。未成年人暂缓起诉的适用,加强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司法保护,实际

16、上是给予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重返社会的机会,在挽救失足青年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一)实行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价值诉讼效益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从而降低司法资源的投入和消耗,使大量刑事案件可以较快地得到世界各国在制定法律的同时,除了要求尽量满足公平、正义的价值外,还考虑诉讼的经济效益价值。因此,我国在简化诉讼程序,实行简易审理的同时,通过立法采用机会原则,赋予检察官不起诉权。对程序的注重是现代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重要举措,但是,如果每一案件都投入大量的司法资源,容易造成巨大的司法资源的浪费;如果要求简单的案件与复杂的案件动用同样的司法资源,还难以体现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