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666557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小断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断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识别研究现状近几年随着高精度 (高分辨)地震采集技术、相干数据体解释技 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谱分解等技术相继出现、广泛应用和不断提高, 使得地震资料解释的识别能力和解释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 老油田滚动扩边和开发调整过程中,油田内部小断层和微构造已成为 精细构造解释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许多 技术与手段用于对小断层的识别和解释。目前国内用于对小断层识别 与解释的技术主要有:地震属性剖面解释、相干数据体解释技术、沿 层切片解释技术、倾角、方位角及断棱边缘综合检测技术、蚂蚁体技 术以及多种解释技术结合的断层综合解释技术。(1) 相干数据体技术 三维

2、相干技术经历了三代算法的发展,它的第一代算法是基于互 相关的相干性算法,计算比较简单,在处理有噪数据上存在某些局限 性,仅适用于高质量的地震资料;第二代算法是通过在数学上建立一 个协方差矩阵,把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上两道互相关推广到多道分 析窗内的多道互相关,并通过沿协方差矩阵中各个检测倾角或方位计 算多道相干,其抗噪能力较强,可指示辨认反射面的倾角和方位,但 分辨率较低;第三代算法是计算协方差矩阵中特征值的一种算法。第 三代算法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算法在于:当信号高于附加的高斯噪声 水平时,能从相干性计算中去除噪声,这种方法在有噪数据中能提供 最佳的横向分辨率。其不足之处是,从理论模型试算结果

3、看,在倾角 较陡的地区,未考虑倾角的第三代算法没有第二代算法效果好,而考 虑倾角的第三代算法仅与第二代算法效果相当;从经济效益看,第三 代算法计算量比第二代算法大得多。改进的第三代相干算法抗干扰能 力强,横向分辨率高对断层尤其对小断层具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另外,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数据的相干体算法可以得到高、低频瞬时相位信息,有利于精细构造解释,计算的相干体在小断层分辨程度效果明显。(2) 倾角、方位角、断棱综合检测技术 沿反射层计算出每个网格点的时间倾角,其过程是一种对时间图 表面的微分。每一跟踪点的时间都认为是与在正交方向上的两个相邻 点有关,由这三个点限定的最终时间平面确定了一个具有大小和

4、方向 的倾斜矢量。通过对时间表面上各个点计算得出这些参数,并以彩图 显示出来,就得到了倾角图,在倾角图上,倾角大的数据条带对应着 断层的走向。倾角、方位角、断棱边缘综合检测首先在层位精细解释 和全三维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层位的自动追踪,再对自动追踪的层位按 合适的平滑因子进行平滑处理,消除局部畸异数值点,再进行倾角、 方位角检测和断棱边缘综合检测。(3) 沿层属性技术 沿层地震属性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沿层相干属性、沿层倾角方位 角属性和沿层剩余振幅属性。沿层相干属性是在沿层位给定的时窗 内,计算相邻地震道之间的相干系数(相似性)。波形相似性的变化是 地下岩层特征的响应,相邻道之间波形相似性越好,相干

5、系数越大, 反映地层沉积越稳定。当有断层存在时,断层附近相邻地震道之间的 相似性变差,相干系数变小,适用于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明显的错断、 信噪比较高、相位特征好的地震资料。不适用于波形相似性好、层断 波不断的小断层。沿层倾角方位角属性是沿层逐道计算样点间的时 间变化率和方位角,斜率和方位角突变点位置反映了断层的存在。适 用于断层两边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倾角、方位角变化,追踪的层位数据 平滑量较小。这种方法是识别小断层的有效办法,当断层附近斜率变 化不明显或追踪的层位平滑量大时,会影响识别效果。沿层剩余振 幅属性是在准确的层位追踪基础上,先沿层计算平均振幅,再用与层 位相应的真振幅减去平均振幅,得到

6、剩余振幅。当地下有断层存在时, 其地震响应上往往会产生振幅值的变化。剩余振幅属性实际上是将地 震响应的振幅变化“放大”,突出振幅值产生规律性变化的区带来作为 小断层的解释依据。适用于地震反射层位追踪合理、信噪比较高、相 位特征好的地震资料。(4) 蚂蚁追踪技术蚂蚁追踪,又称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一 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选择技术。它由 Marco Dorigo 于 1992 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 路径的行为。该方法模拟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是 一种在图形中寻找并优化路径的选择技术 ,即是对

7、无数路径进行归纳 概括形成最佳路径的过程。众所周知,通常蚂蚁在巢穴附近做无规则 行走,一旦发现食物则独自搬回蚁穴并在路上留下外激素吸引更多的 蚂蚁来搬运食物。事实上每个蚂蚁只做了非常简单的工作 :检查某个 范围内有无食物,并逐渐向外激素浓的方向运动。将这一过程引入断 层的自动识别、解释中,即为蚂蚁追踪法。它是通过在地震数据体中 播撒大量电子蚂蚁,对断层异常值进行追踪,同时释放断层信息素,以 信息素作为通讯介质传递信息,召集一定范围内的其他蚂蚁集中过来, 共同协作进行断层的识别、追踪,最后生成一个低噪声、具有清晰断 层轨迹的数据体。利用该技术的自动提取断层功能以及极坐标图和各 种筛选程序,可抽提

8、感兴趣的断层体系。蚂蚁追踪算法可根据工作 流程需要,按任意比例自动提取断层。例如,在勘探阶段,可将工作 重点集中在寻找跨盆地的大型构造断层体系以及确定它们对勘探前 景的影响等方面;而在储层评价阶段以及开发生产阶段,可采用同样 的方法,将主要精力放在那些局部的小型断层和断层体系上。(5) 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小断层在常规地震记录上很难识别和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功能和优良的“数学显微镜”特性,将时空域的地震 数据变换到小波域,使时空域中在地震同相轴上不能直接发现而又实 际存在的隐蔽特性,在小波域中变得明显、直接,得到充分的显示。 同时在小波分频域进行信噪比增强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使那些在小 波域观察到的隐蔽特性,在重构后的时空域仍然能得到较好的分辨, 以期突破常规时间频率域的极限,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和分辨能 力。经小波分解成不同的频带后,有效波的强度往往不能如实的反映 地下界面的波阻抗。通过对分频后的记录进行增益控制,使各频带记 录的振幅谱叠加结果逼近一个标准子波的振幅谱,达到了增强有效 波、压制干扰波、补偿地层对地震波高频成分的吸收,恢复地震记录 的理想状态,达到提高地震分辨率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