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史[教资材料]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659368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音史[教资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音史[教资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音史[教资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西音史[教资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音史[教资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音史[教资材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希腊悲剧:是古希腊文化艺术黄金时代的产物,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戏剧综合艺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作了解释,指出它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演成悲剧,对观众以“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古希腊喜剧:亚里士多德指出,它是对丑的、滑稽的事件和人物的模仿,通过嘲笑而起教育作用。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中世纪早期宗教音乐的历史是基督教圣咏(按照宗教仪式演唱的诗篇或圣歌)的历史。格里哥利圣咏:六世纪末由意大利籍的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改革宗教音乐,选定配合宗教仪式演唱的一套歌调

2、,编成一本对唱歌集,订立许多演唱的规则,通令各地天主教会一律采用,统称为格里哥利圣咏歌集有600多首,供天主教一年四季举行弥撒仪式与平时日课礼拜所用。格里哥利圣咏又称素歌(不分小节的无伴奏的圣歌),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单声部歌词。它吸收古代东方、古希腊音调和民间歌曲旋律的特点,有严格的旋法规范,用八种教会调式。它用纽姆谱记录,没有小节线和拍子记号,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宣叙性的,一是旋律性的,曲调进行特点是有若干级进的三音组,在第三个音形成连续不断的旋律波状起伏,避免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力度的对比。格里哥利圣咏三种主要旋律形式:1、音节式,每一音节一个音;2、咏唱式,一个音节有几组包括二至四

3、个音的音组,最早的纽姆谱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一个音组;3、花腔式,每一个音节配以几个音或一段旋律,如“哈利路亚”一词音节的配置,在弥撒第三项内容信经诵唱时要反复咏唱这一句,将最后一个母音拖得很长,形成花腔旋律。弥撒曲:是按开头所唱的歌词而取名,分为五部分:1、慈悲经2、荣耀经3、信经4、圣哉经5、羔羊经。奥尔加农:九世纪左右,在宗教音乐中出现的两个声部复音的圣咏演唱形式,上方声部以格里哥利圣咏为“固定调”,下方声部为创作的曲调,形成平行的同度、八度、四度、五度的和音,有时也用平行三度或二度的和音进行,全曲以同音开始及终止。教会复调音乐:最初,它是在修道院里进行研究和实践的,法国南部里摩日城的圣马夏

4、尔修道院、西班牙西北部的圣地亚哥寺院都是多声部宗教音乐的创作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教会复调音乐由修道院向城市的大教堂转移,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其中心是巴黎圣母院,一些僧侣作曲家集中在此地活动,音乐史学家称之“圣母院乐派”,他们以创作法国教会复调音乐而闻名。莱奥尼努斯和佩罗蒂努斯是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还有克劳苏拉,是一种采用圣咏片段写的有起止分明的段落形式;孔杜克图斯为一种拉丁文格律歌曲,用简单的一音对一音的对位写法。他们的作品已有明确的节奏值和完整的曲式,由二声部发展到三声部、四声部。音乐理论:中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同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传播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以

5、修道院和寺院为基地,由僧侣通过各种宗教仪式活动进行传播,有严格的传统标准和音乐法规;一是在王公贵族城堡、新兴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由世俗、民间歌手来传播,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复杂,既有世俗音乐传统又有宗教的影响。在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想统治下,音乐理论研究几乎全集中在修道院和寺院,只有第一种音乐传播方式才能获得合法的地位。因此,有关音乐理论的著述完全靠僧侣的手抄记载而得以留传下来。音乐理论在中世纪是以古希腊音乐为基础,博埃蒂乌斯的音乐的体制主要介绍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包括毕达哥拉斯的协和原则、协和音的数的关系计算,古希腊调式组成及原则,这部五卷的古罗马的音乐论著在中世纪一直是人们引用的音乐理论权威。整

6、个中世纪,音乐理论研究这几乎全是天主教会笃会的修士和神父,除前述的圣阿曼的赫克包尔德之外,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还有法国克吕利的奥多,他于927年任克吕利寺院院长,约935年写成论著音乐对话,为音阶的各个音定下一套字母名称。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意大利是古代“大希腊”的一部分,又是古罗马的直接继承者,受希腊文化艺术的影响一直是绵延不绝的。意大利在中世纪是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中心,意大利人更早接触到包括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古代东方文化,他们能够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扩大眼界,冲破教会束缚,激发进取精神。威尼斯贵族商人马可波罗于1271年至1295年的中国之行,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

7、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充分反映出意大利人的这种进取的斗志和好奇心的探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他们重视现实生活,要求个性发展,力图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下,文艺复兴首先于意大利兴起。文艺复兴:法文词义包含有“再生之意”,亦有“新生”、“复兴”、“复活”之意。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后,15世纪末至16世纪在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兴起,并形成高潮。文艺复兴指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按其性质而言,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各方面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要求个

8、性自由,相信人的伟大创造力,肯定现实人生的意义,崇尚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主张用科学知识来造福人生,享受人世的欢乐。他们反对神权、反对经院哲学。新艺术:是14世纪出现的音乐名称。法国籍主教、音乐家维特里菲利蒲德于1316至1318年间用这个名称写了一本书,着重讲了当时新颖的作曲技法,反应音乐的新的变化。不久,凡是用新的复调技巧和有量记谱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都自称是“新艺术”派。由此这个名称作为“十四世纪复调音乐”的同义词,以便同“古艺术”相区别,后一个名称则指“十三世纪复调音乐”。“古艺术”通常也指十二至十三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法国音乐。“新艺术”通常指14世纪初法国诗人热尔韦迪比斯于1310

9、至1314年间写的能唱的讽刺诗福威尔的故事到纪尧姆德马肖为代表的法国音乐。15、16世纪形成的乐派?英国复调乐派,代表人物:约翰邓斯泰布尔;勃艮第乐派佛兰德乐派(或称尼德兰乐派),代表人物:纪尧姆迪费、吉莱班舒瓦、约翰内斯奥克冈、若斯坎德普雷、奥兰多迪拉索、菲利普德蒙特;威尼斯乐派,阿德里昂维拉尔特、安德利亚加布里埃利和焦瓦尼加布里埃利新教圣咏:马丁路德原是天主教神父,熟悉宗教音乐,重视音乐的精神作用,提出音乐应该具有“仅次于神学的地位和最高的荣誉”,他把希伯来和希腊语圣经译成德文,主张用德语唱圣诗,要求新教圣咏能为所有信徒听懂而且会唱。他写了不少德语赞美诗,同音乐家以其谱写新教圣咏,并且采用

10、民间歌曲旋律来编配。众赞歌:是路德教创立的一种圣咏,亦称新教赞美歌。是由信徒群众共同歌唱的赞美诗,用德文歌词,采取简明的四声部和声结构,主旋律在高音声部,节奏最初运用自由,18世纪起趋向方正对称的旋律形式。我们的主是坚固的堡垒是最流行的一首众赞歌,相传出自马丁路德之手笔。巴洛克:17世纪至18世纪上半叶,通常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最初应用于与建筑学有关的艺术,指过分雕琢的怪诞的风格,其特点着重于建筑内部的装饰。数字低音:有的西方音乐史学家将1600年至1750年成为“数字低音”的时代。其名称来自数字低音记谱法,又称通奏低音记谱法,是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盛行的键盘乐器使用的记谱法,以

11、数字标明乐曲应奏的低音声部和弦,在保持上声部旋律原型不变的原则下,演奏家可按照数字低音的标记作即兴处理,出现所谓“离心形音响构造”的倾向。这是巴洛克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标志。清唱剧:其词源于Oratory,即小教堂、礼拜堂内的祈祷室。它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天主教神迹剧,是一种没有戏剧情节表演的宗教题材的音乐剧。康塔塔:其词来自Cantare,即歌唱。17世纪初,它泛指单声部或二声部带乐器伴奏的世俗声乐曲,起源于意大利以数字低音伴奏的独唱曲。由于歌剧风格的流行,它采用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发展成包括为宗教歌词谱曲的、篇幅小于清唱剧的大型声乐体裁。奏鸣曲:源于suonare,意大利语之

12、意:发响。16世纪末,在坎佐纳这种复调声乐曲谱上常标明“dasonar”,泛指器乐曲。17世纪上半叶,它指由一件乐器(羽管键琴或小提琴)或用数字低音伴奏的一件乐器、几件乐器演奏的乐曲。18世纪,奏鸣曲即指由一架键盘乐器或一件独奏乐器加钢琴伴奏的多乐章的器乐曲。协奏曲:拉丁文的词意:竞争、争辩。17世纪初,它用于器乐也可用于声乐,没有明确含义。波伦亚的朱塞佩托雷利于1709年出版他的大协奏曲集,采用近似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板、慢板、快板的三乐章形式,由小组独奏乐器与大组合奏乐器相组合而成。由此,协奏曲才有明确的含义,专指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的多乐章的器乐曲。组曲:最早产生于民间,是由

13、一系列不同的舞曲组合的乐曲。17世纪后半叶,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约翰雅各布弗罗贝格尔按照四首不同的舞曲的有机组合,构成多乐章的套曲,形成组曲固定的体裁结构,其组合次序是:阿里曼德(4/4拍,中速,德国舞曲);库兰特(6/4拍或3/2拍,快速,法国舞曲);萨拉班德(3/2或3/4拍,慢速,西班牙舞曲);吉格(6/8或9/8拍,快速,英国舞曲)。由此,组曲专指由一组在同一调性上的不同舞曲组合的器乐套曲,每一首舞曲一般以二部曲式为标准结构。18世纪上半叶,组曲的形式结构趋向灵活、多样。在萨拉班德与吉格舞曲之间,可以任意插入不同数量的歌曲或其他舞曲,如法国流行的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布列舞曲、帕斯比叶舞曲。赋格曲:词源于拉丁文Fuga,含有逃逸、快捷、飞奔之意。15世纪末采用模仿手法创作的复调声乐曲,随后器乐利切卡尔、坎佐纳和随想曲都相继运用以一个动机或乐句为主题进行不同声部的复调模仿的写法,都为17世纪形成的赋格曲奠定基础。这种复调音乐体裁用于管风琴、羽管键琴、钢琴、小提琴,亦可用于声乐重唱、合唱。1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