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654518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原创: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学内容分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总结出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质疑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制作专题知识表格,归纳本课所学历史知识内容,使他们掌握制作

2、表格的技能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

3、的艺术成就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探究式教学过程:导 言: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播放战国编钟音乐。百度视频 2010-10-8伴随着这优美的乐声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即古代的一种文字百度图片 2011-9-17,这不是一般的文字,而是一种文字,我们听到的这支曲子,看到的这种文字,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新 课: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文字的演变师:我们先从文字的演变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屏幕展示百度图片 2011-9-1开始时已展示过的那幅图片即甲骨文中的12生肖图。提问:你能认出这些文字吗?生:辨认师:你们为什么能认识这些

4、文字呢?生:(可能答出象实物)师:这些文字刻写在怎样的材料上呢?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师:因此这种文字叫甲骨文。生读概念。 那这种文字是被谁发现的呢?屏幕展示百度图片: 2007-3-4:王懿荣像再展示简单的甲骨文,并让学生辨认。师:你们想不想写几个甲骨文呢?或根据甲骨文写出汉字呢?老师在黑板上写甲骨文和汉字。举一个“木”字的甲骨文,要求学生写出汉字中的“木”字。举出汉字中的“休”字,要求学生写出甲骨文字。举出甲骨文中的旦字,要求学生写出汉字中的“旦”字。举出甲骨文中的“盂”字,要求学生写出汉字中的“盂”字。师:之所以根据甲骨文中的“木”字写出汉字中的“木”子,是因为甲骨文中的木字很像树木的

5、形状是吧?那么我们就把这种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叫“象形文字”。指着“休”字来讲,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就是汉字中的“休”字。我们把这种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意义合成的文字叫“会意字”。指着“旦”字说“日”字下面加上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就是“旦”字,这种有象征性的符号构成的文字“指示字”。指着“盂”字来讲,你们之所以能读出这字是因为什么?生答:(因为上方是“于”字。师:这种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文字叫做“形声字”。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已使用了今天汉字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指示、形声等造字方法,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指着黑板讲)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

6、展而来的。问:甲骨文是哪个朝代的文字呢?生(商朝)师生一起说:“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是从上朝开始的”。师:甲骨文之后我国的文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下面同学们看书,然后到版前填一下。生:填写“金文”、“大篆”。师:它们分别写在怎样的材料上呢?生:青铜器上。(屏幕展示百度图片:这两种文字及书写材料 . 2011-12-8, . 2011-12-8).师:此后我国的文字有些在怎样的材料上呢? 师:书写材料变了,也引起了文字书写方式的变化。我们以车字为例(屏幕展示不同字体的车字并让学生车字的字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也想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在当时世界上,与甲骨文并存的还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

7、的象形文字、玛雅人的图形文字,但这些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发展成了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连接和维持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并写好汉字好吗?师:对于文字的探究我们就到这。那同学们你们西部喜欢观看夜空呢?生:(喜欢)屏幕展示百度图片 . 2011-12-8:二、日食月食和历法星空图日食、月食、哈雷彗星师:美丽的夜空很早就引起了我们祖先的关注,并在天文学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下面同学们看表格填写一下。(屏幕展示表格),之后给出正确答案。 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看待日食现象的呢?生:(略)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略)师:今年在长江流域也发生了一次日食。还记

8、得是哪一天吗?生:(略)师给出正确答案:7月22日师:这次日食发生后人们还会恐慌吗?生:(略)师:如果你是一名史官,会把2009年7月22日写进史册。那么我们就把这种按年、月、日 几所时间的方法叫做历法 。下面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展示填一下我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生:填写师:商朝的历法逐渐完备了。生:度商朝的历法-一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师:相当于我国现在的阴历还是阳历?生:(略)师:相当于阴历。商朝既使用阴历又使用阳历。和我国现在一样使用阴阳合历。商朝阴历中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共计354天,而我今天我们国家使用的阳历全年共计365天。商朝的阳历也是365天,阴历和阳历两者相差1

9、1天。怎么办呢?生:(设闰月)师:是的。一年差11天,大约3年差一个月,为了调整阴阳之差,我们祖先就设闰月来补足。3年一闰,五年两闰,19年七闰。这就使19个阴历年和阳历年的长度相同了。设置闰月是我们祖先的一个巧妙发明。我们再来看一看战国时的历法成就。同学们齐读24节气歌。今天呢正是24节气中的秋分,于是我就想起了一句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于是我又搜集了一些谚语。下面同学们看大屏男女同学分角色读这些谚语。并引导学生说出24节气的作用。生:(略)师:24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但人吃五谷杂粮谁不会生病呢?那你们见过中医给病人治病吗?通常采用什么方法?生:(略)师:那么望、闻问、

10、切四诊法是谁发明的呢?生:(略)三、名医扁鹊屏幕展示百度图片 . 2011-12-8扁鹊像并找学生简介。师:扁鹊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扁鹊同时也有一位人物受到人们的尊重并以不同形式对他进行怀念。 -赛龙舟粽子图片。提问;纪念谁?四、屈原生:屈原屏幕展示百度图片 著有离骚师:它的文体是什么?生:抒情长诗师:采用哪国方言创造的呢?生:出国方言师:楚国方言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同学们来齐读节选自离骚的片段。屏幕展示百度知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师:文章中大量使用了那个叹词呢?生:“兮“字大量使用兮字,是楚国方言

11、的一大特点,也是离骚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师:大量使用“兮“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师:在诗中也同样抒发了作者另外一种思想感情。下面找同学读44页。通过学生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屈原让象征统治阶级的风、雷、电、云、月作为侍从,让凤凰和龙为他拉车。以新奇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与龌龊,给人以正确的爱憎分明。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把风、雷、电、云月这些自然现象同凤凰和龙这些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作者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澎湃激越,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另外屈原在作品中把自己全部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都集中地反映出来,打上了

12、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这也是离骚在表现行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屈原的作品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以及集成屈原作品风格的其他一些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离骚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因此屈原页赢得了很高的荣誉称号。下面同学们看看是怎样评价他的?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师:同时屈原还是我国历史上伟大政治家、爱国诗人。他怀才不遇最后自杀。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对他表示纪念。屈原的遭遇令我们心情十分悲痛,下面我们来听一段乐曲调节一下我们的情绪。五、钟鼓之乐屏幕

13、展示编钟图,并播放其演奏的乐曲。师:简介编钟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结束升华: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的学习让我们领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的三个板块是祖先们智慧的闪烁,作为后世的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硕成果呢?生:谈。教学反思:本节是文化课,一提到讲文化课,可能会使人想到文化课太枯燥讲起来很难。为了避免这一局限,把枯燥的历史让他有血有肉,生动起来,由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我带领同学们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作用。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用网络这形象直观的教具牵引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还很高。本课容量很大,有些知识也难于理解,在网络的协助下学生基本能理解,效果还可以。历史文化课讲起来不算太好把握,如本课既不能把它讲成地理课,也不能把它讲成语文课,所以在讲本课时也有很多不足,需及时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