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64973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点击浏览该文件哀江南教学设计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2. 与闺塾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3. 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与联系。(二)能力训练点1. 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2. 分析、理解“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及相互联系。(三)德育滲透点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爭、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 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滲透点1. 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

2、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2. 鉴赏准确、生动、形彖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二. 学法引导首先是对照注释,查找字典,疏通文字,然后反复诵读七支曲词,在熟读的基础上概括七支 曲词的内容。七支曲子可依次概括为: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吊明孝陵、吊明故宫、吊秦淮 河、吊长桥、吊旧院、总吊南京并点明主旨。第三步,精读中间的五支曲子,依据作者的描 述,概括五处景物现在和以前的特点,如“吊秦淮河”一节。现在秦淮河是黯淡、萧条,以前 是华艳、热闹。“吊旧院”一节,现在旧院是荒芜粗俗,以前是清静优雅。第四步,画出各曲 词中的形容词、动词,体会词语运用的准

3、确与生动。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最后一支曲子离 亭宴带歇拍煞的赏读分析是教学难点。(二)解决办法1. 反复诵读2. 师生合作,揣摩研讨。如: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 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 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 各处和凄凉景彖,展

4、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 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 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 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 表现了昔口神圣宫廷的今口极端衰败景彖。“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 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口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 丝丝绿柳夹

5、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 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四. 课时安排1课时五.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并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2. 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六.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桃花扇是明清传奇的优秀剧目,被列入“中国十人占典悲剧”。哀江南选自该剧最后 一出余韵。这一套北曲,可以当做独立的诗歌作品来赏读,因此,诵读曲词,揣摩语句, 体会情感,分析其表现修辞特点,是学习本文的目标。(二)整体感知桃花扇是孔尚任

6、经十余年长期酝酿写成的传奇剧杰作。作者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 之感”,即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借与此事相关 联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来提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他是第一个用戏剧形式艺术地总结南 明亡国历史教训的人。剧作写至余韵一出,主人公的故事已经完结(前出入道写到 侯方域、李香君二人因国破家亡、山河沦丧,均各自入山修道),但正如王季思教授评点所 说:“前出故事已完,意趣未尽,续此余韵,为增加悲剧气氛,将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 正是痛定思痛、铭骨镂心之意。”在全剧戏剧冲突已完成之后,再续此一出,正体现了我国 占典戏曲“不很重视冲突”,常“直接地抒写人物的心理、

7、感情、情绪”(汪曾祺语)的特点。哀江南是剧中民间艺人苏昆生一套北曲的总题目,共有七支曲子。其中,【北新水令】 是“头”(总起),中间的【驻马听】等五支曲子是“腹”(展开),最后一支曲子是“尾”(收束)。 赏读曲词,是本课最学习内容。(三)教学过程1. 导入:赏读唐代诗人的刘禹锡的乌及巷(见课本习题四)。(乌及巷一诗与哀江南套曲,都以六朝故都南京为吟咏对象,都抒写了江山兴废、 王朝更迭的感喟。相比较而言,刘诗以小见人,写得简洁、含蓄;而孔曲则作了全景式的描 写,情感更激越,对比更鲜明,笔墨更酣畅。赏读这套曲子,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是这节 课的主要任务。)2. 简介作者:(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

8、人、孔子64代孙。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桃花扇是他 用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1699年完成的传奇剧本。这出戏的创作成功,使他誉满文坛,与长生殿作者洪昇齐名,称“南洪北孔”。)3具体赏读曲词:(1)提示生字,学生朗读课文(只读七支曲子)蒿(hao)菜 秣(mo)陵 长楸(qiu)阿监(jian)丹气墀(chi)饿苹(piao) 口牢啤(liao liao)(2)讨论题一:这一套曲子,有“头”有“腹”有“尾”,应当如何划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第一支曲子【北新水令】是“头”,总写苏昆生所见战后南京郊外的凄凉景彖,定下全篇今 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中间五支曲了是“腹”,写昔口国都各处

9、的残败与冷落, 寄托悼亡伤怀的哀思。最后一支曲子是“尾”,直抒胸臆,慷慨悲歌,慨叹南京城的今非昔比, 表达强烈的亡国哀痛。)(3)讨论题二:【北新水令】中,“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二名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试 分析名中四个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四个形容词是“残”、“废”、“瘦”、“空”,分别修饰“军”、“垒”、“马”、“壕”四字,可看作 曲词炼字的范例。战事已成过去,眼前只剩下“废垒”、“空壕”和卧于空壕中的“瘦马”,使人 联想到南明王朝军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上卞联不过寥寥十字,就真实地重现了经历过 战争活动的城池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4)讨论题三:从【驻马听】到【太平令】五支曲子分别写了

10、金陵古城的哪些景物?怎样 凸现其残破、冷落的景彖?(解答此题,可将五支曲子的曲词与曲词前三人的宾白作比较。宾白与曲词,都是按苏昆生 故地重游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作描述的。从城郊始,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 和旧院。孝陵乃皇家陵园,故宫乃赫赫皇城,秦淮乃歌舞繁华之地,当年玉柱红墙,琉璃瓦, 翡翠窗,何等威严;长桥旧院,粉黛成群,处处笙萧。两相对比,更显出江山沦亡、时过境 迁的悲伤。这些曲子都以写景为主,但寓于景,不言情自在景中。)(5)讨论题四: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 子关系如何?在语言和抒情方式上的何特点?(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

11、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激情 迸发,激越动人。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从语言上说,末尾 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又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气韵酣畅, 令人慷慨击节。)(四)总结、扩展明清传奇采用南曲,但桃花扇却将哀江南这一套北曲收入剧中,就是因为北曲豪边 雄壮,便于传达沉郁、悲怆的情感。末一支曲子“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挥。不信这舆图换 稿。谄一套哀度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了全篇主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 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此篇读罢,可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曲词(或选每篇最典型的表彩段子)

12、逐一吟诵,作比 较性的赏析,体会其抒情与语言特色。(五)课后作业1. 背诵文中曲词。2. 整理与本单元四位作家有关的作家作品常识,记住最生要的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教学重点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一、解题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爭抒情,夹叙夹 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T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

13、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占 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 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插力,强人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 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从语言讲情感基调。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 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 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 谁“定卞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

14、之不醒: 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占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 生情,情中化理。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 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二、关于作者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归纳1、要注意鲁迅生活的时代。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人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 到口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人,那就是口俄 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 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

15、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3、鲁迅的主要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傍惶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4、关于鲁迅的评价三、文章结构这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结构层次。教学时可灵活把握,简要讲授。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第二部分(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六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 “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 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沁天卞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 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 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 一乱”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