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647234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经贸大学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 指导教师 马兴祥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14级 姓名 唐亚光 性别 男 完成日期 2016年2月28日 摘 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在发展历程中虽各有曲折,所占据的有利条件也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竞争力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才谋臣。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时代是一个“不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以荀彧为首的魏国谋臣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曹操早期的发展以及之后关键

2、性的官渡之战中表现了超凡的才智,对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同样,对于赤壁之战的惨败,谋臣们也脱不开干系。本篇论文着重分析曹魏集团中谋臣们在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策略、军事指挥、计谋权术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关键词 三国演义;谋臣;谋略;国家发展 I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one of Chinas four famous, is Chinas first full-length novels, is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mountains.

3、 This book is to describe the war mainly reflects the Wei, Shu and Wu three political groups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Three Kingdom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twists and turns, to occupy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bu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sam

4、e, it is talent adviser. Revealed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ra is a not only the king chose officials, Tomson also chose kings era, headed by Xun Yu Wei of the advisers as a wh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o Caos early and later the battle of Guandu key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raordi

5、nary wisdom, of Cao Caos power industry has contributed to. Similarly, the Chibi fiasco, advisers were also to blam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Wei Group adviser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strategy, military command, trick trickery and outstanding ability, let us see t

6、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futu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policy makers; strategy;national developmentIII目录 绪论1 一、谋臣群体的涌现与魏国崛起的关系1(一)谋臣群体助力魏国跻身强国行列1(二)谋臣在“官渡”之胜与“赤壁”之败中起到的作用2 二、曹魏政权的谋臣集团3(一)政治策略的不世之才荀 彧4(二)用兵若神的军事奇才司马懿5(三)机变诡异的权术大师贾 诩6 三

7、、曹操与谋臣之间的利益关系7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IV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绪论“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荀攸所说的这段话,准确地描写出了谋臣在三国期间所具有的时代地位。细数历史各朝各代,谋臣,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重大事件的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三国演义中谋臣不仅多,而且奇,尤其是魏国的谋臣更是奇才云集,异能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才谋个别,境界独殊,以迥异于千古。” 李国文: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一、谋臣群体的涌现与魏国崛起的关系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书中却详尽描述了各路诸侯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宏

8、伟场景。此外,罗贯中还用了浓墨重彩刻画了诸多斗智斗勇、唇枪舌剑的场面。而引领这些大事件发生的导演,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臣们。小说中,曹操集团中重要谋臣包括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刘晔、许攸等以及后期的司马氏等,这些人的家世、际遇各不相同,有主动投奔的,有被迫而来的,但都是促成曹操统一北方并为乱世的终结铺垫下基石的谋臣。 (一)谋臣群体助力魏国跻身强国行列三国演义中的谋臣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相依相求中求得共存,谋臣寻找的是自己理想中的能赏识自己的君主, 而君主寻求的是顺从自己的能力为此尽心尽责的谋臣 周仲强:唯才是举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

9、人艺术,黑河学报,2006年版。在三国演义中动乱的年代,由于许多文士散布于四野,引荐、推介往往是比宣召、发榜更为有效和普遍的征召方式,一个人的发现和重用会产生滚雪球式的连锁反应。曹操集团的谋臣群在形成和发展上便是这种形式的典型。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交代了这个谋臣群体的形成:荀彧看透袁绍难成大事,于是带着侄子荀攸离开袁绍,主动投奔曹操,并且举荐了程昱,而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很快,这个以颍川士人为核心的谋臣群体以互相举荐的形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曹操手下不可或缺的智囊。曹操在政治、军事上能从小到大,不断发展 ,并逐个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成为中原地区的实际君主,其中以荀彧为首的谋臣集团可谓

10、居功至伟。建安元年,历经百难的献帝终于从长安回到破落不堪的洛阳。此时的大汉王朝大厦将倾,汉天子困在洛阳窘得无饭可食,“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 罗贯中:三国演义14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此时,李傕、郭汜挟重兵以争于外,而杨奉、韩暹二心以争于内,献帝不得已带领百官往东逃避。此时又是谋臣及时向曹操献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今天子蒙尘,将军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他要曹操效仿晋文公、汉高祖,以护驾勤王为名使天下归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术。曹操接受他的意见,率领二十万精兵前往洛阳,打

11、败李傕、郭汜,又逼走杨奉,后又接受董昭迁都许都的建议,从此朝廷、献帝都为曹操所控制,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为之后统一北方垫下了基石。 (二)谋臣在“官渡”之胜与“赤壁”之败中起到的作用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可谓是三国时期的两大战役,同时也是事关魏国生死存亡,重振旗鼓的大事件。前者是曹操与袁绍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北方地区霸主地位的关键战役;后者是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挥师南下,统一全国的成败之战。前者曹操大胜,后者曹操大败,而胜败中都有谋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官渡之战,就势力对比来看,袁绍处于绝对优势,曹操处于绝对劣势,袁胜曹败,当是情理之中。可战争的实际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袁绍不仅

12、大败,而且被彻底歼灭;曹操不仅大胜,而且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地区。这其中,谋臣集团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与刘备谈道:“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在曹操与袁绍决战前昔,郭嘉进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打消了曹操的疑虑,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然后又采纳郭嘉、荀彧之谋,专攻徐州的吕布,以除后顾之忧。袁、曹决战发生后先后有临阵投诚的许攸献乌巢烧粮之计、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许攸献水淹冀州之计、郭嘉进北征乌桓之计、郭嘉遗计定辽东。自此,官渡之战以曹操完胜而告终,此时曹操的势力可谓并世无双,在谋臣们的辅佐下,他终于有机会

13、实现自己“扫清四海,削平天下”的理想。赤壁之战中,曹操挟胜势而来,大军南指,刘琮束手,刘备一路败逃,继而陈兵长江北岸,威震江南。然而强大的曹军惨败,弱小的孙、刘联军大胜,除了再一次印证了“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思想外,谋臣所发挥的功效也不可小觑。当时的曹营自上至下都弥漫着一种骄傲轻敌的气氛,连荀攸、程昱这样的谋臣也跟着失去理智,变得轻飘浮躁起来。这使得曹操及谋臣们的决策和指挥出现失误,在隆冬时节以长于陆战的北军与孙、刘联军水战,可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方式打了一场本该打赢的战争。同时火烧赤壁的关键并非周瑜的反间计与诸葛亮的借东风,而是庞统所献于曹操的连环计以及徐庶的心系刘备,

14、坐视不管才使火烧之计得以实现。可以说,赤壁之战,曹操是败于谋略,无怪乎曹操在逃脱之后,“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臣也” 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Z,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正是谋臣在曹操赤壁之失中所体现的意义。二、曹魏政权的谋臣集团三国是个群雄争斗的大舞台,各路诸侯斗力斗智,展开激烈的争斗,而争斗的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人的争夺。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无疑是个胜利者。在他身边聚集了三国时代许多最优秀的文武人才,成为他事业取胜的有力保证,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思贤若渴,重才爱才,而且知人善任。孙权更是对他的用人之道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于御将,古之少有,比之于操,万不及也。”在曹操谋臣集团中,大致可以分为

15、政治、军事、外交三大类型谋臣,下面将对这三类谋臣中的代表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一)政治策略的不世之才荀彧荀彧是曹魏集团中的政治策略大家,自小就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他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深谋远虑,每每做大事情必先考虑其后的发展。早年其投于袁绍门下,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曹操在政治上、军事上由一个一般的割据武装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确立了最后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可以说多半归功于荀彧的谋略。最能体现这点的是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三大决策,即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迎汉献帝于许都,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在占据兖州为根据地之后,为其父死于陶谦部下之手而耿耿于怀,举大军攻打徐州。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