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6435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化学课堂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农村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实施“生本教育”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 “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化学课程”。新课程标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新课标 以生为本 合作 创新 和谐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强调学习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创设情境的引导者,是问题探究的咨询者,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

2、之间不仅通过教与学产生联系,而且还要有情感的交流,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和谐化学教学”就是“坚持以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和谐互动,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那么在化学课堂中我们怎样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怎么样让学生乐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一、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 1.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叶澜教授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

3、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将学生真正当作自己的朋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后进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2.协调学生关系,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

4、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交流与讨论是新课程教材中“合作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每节课都有交流与讨论,它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时,应让学生小组内成员和谐进入学习环境,互相合作,谦虚学习,教师还应亲自走进合作小组,去了解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调节各小组使之间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合作能力.3.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

5、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给予积极肯定或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二、优化和谐课堂的内在机制。 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学的节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和谐,进而产生谐振效应。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强化学生主体参与为重点,从探索最优化教法入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根

6、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变“单一思维”为 “多向拓展”,力求使学生易学、会学、乐学。设计“教”的各种活动都应以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着力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学习铁三角的相互转化关系时,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只是硬记知识,而难以理解掌握,若从Fe具有+2、+3两种化合价;氧化剂氧化性强弱不同,还原剂被氧化后的化合价高低也不同;还原剂不同,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价态也不同等几个方面去引导分析,学生就易理解。又如Fe3+检验,学生可能归纳出许多种方法,但往往想不到与苯酚的显色反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思维的触角从无机延伸到有机。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倡“先学后教”

7、、“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够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力求使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单向性、转变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化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4.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煤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动静结合,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益智的场所。如学习NaCl,CO2,金刚石等晶体结构时,除利用晶体模型外,若能借助多媒体辅助则效果更佳。又如学CH2=

8、CH2的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时,如能借助多媒体演示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而且对后面学习乙炔的性质有很好的迁移作用。5.优化“双主”关系。教学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机整体。和谐课堂要求教学以实现人的充分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形成一种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心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如果僵硬地用一种模式去套用所有的课型,是不科学也是不实际的,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和谐课堂的一般特点,从而构建和

9、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1)学生、教师、文本平等对话。对话,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交流。首先,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自己与学生站到同一位置同一角度,进入同一个情境中,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营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全神地投入学习思考中,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此外,师生双方又要不断挖掘、拓展、创新文本课程,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对话需求。其次,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无疑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正如

10、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中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2)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多元的理解中实现其个体的价值,发展其主体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这正是和谐社会所需的基本意识。探究是学习者应具有的基本意识。在教学中,若能做到自主、合作、探究三管齐下、三位一体,便能使教学产生和谐共振。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时,我们往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

11、实验,从电极材料;溶液性质;整体组合要求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最后总结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听了,我记住了;我看了,我明白了;我做了,我理解了。三句话,三个学习层次,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3)传统、时尚、创新有机结合。教育教学离不开对传统知识和方法的继承和发扬,但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观念在变化,如果教育教学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心将以失败告终。因此,把传统、时尚、创新有机结合,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在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冒出智慧的火花,打造出一个有创造的、给人以启迪的、有生成有活力

12、的和谐的课堂。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展,快乐发展。和谐化学课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赖于和谐化学课堂的构建。参考文献:1.丁建志.和谐教育 .新华出版社出版2.王敏勤.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06(1)3. 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4. 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 王祖浩.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丁建志.和谐教育.新华出版社,19967. 王祖浩.新编化学学科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