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638489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新媒体基础新媒介的研究框架:新媒介技术一一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数字技术推动下媒体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第一章: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第一节:数字传播技术的分类及特点1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 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 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2数字技术的出现,成为传媒业技术的一次重要变革3数字传播技术的分类从传媒的角度:数字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信息加工技术,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数字信息发 布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检索技术,数

2、字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数字媒体中的各种应用方式往往不是某一个层面的技术,而是多个层面技术的结合4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性(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化(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第二节、数字媒体的构成1、数字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传播技术为介质的媒体2、原生的数字媒体: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最典型的是网络 和手机)(1)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是网络媒体兴起的基础 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美国国防部实验性网络,最初四台计算机互联计算 可以通过任

3、一路而不是固定路发送信息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是全 球互联网诞生的标志万维网的提出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是互联网技 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万维网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 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 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万维网、电子邮件、BBS、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技术对第一代互联网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慈宁宫自上而下的由少 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 智慧和力

4、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给个 人,从而充分挖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网民所贡献的影响和智 慧及由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代替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 而极大解放了个人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新的量级。与Web2.0概念有关的主要技术有RSS、博客、播客、维基、Widget、SNS、 微博等(2) 手机媒体(既网络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技术发展目前为止经历三代技术1G时代-模拟手机时代、2G时代-GSM 数字网络时代、3G时代-宽带移动网络时代手机对传统媒体具有延伸、拓展的作用。(2) 我国网络媒体的基本格局及其推动力量网络媒体的构成

5、主力是由国务院新闻办认可的新闻网站,这类网站由四个层 次的网站组成,分别是中央新闻单位网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网 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单位网站,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 两个层次的重点新闻网站: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是由传统媒体网站、商业新闻网站以及网民这三级力 量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而推动的3、我国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手机推动的移动传播、公交媒体推动的移动传播第四节数字传播(技术)推动下的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是各种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1、媒介融合的层次(1) 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媒介

6、融合的基础,也是其推动力量(2) 业务融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媒体间合作、互动的增强;二是融合性产品的出现;三是融合性新闻的发展(3) 平台融合“先分后合”(4) 市场融合结果是产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5) 机构融合第一层面是媒体集团内部机构之间的整合,第二层面是过去彼此独立 的传媒企业之间的合作或融合,第三个层面出现在传媒业与电信业、IT业等其他相关产业 之间2、媒介融合实践在我国的发展报网互动、台网互动3、“三网融合”与媒介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 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 源共享,能

7、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简单来说,,三网融合”就 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4、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重要挑战(1) 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从总体来看,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人需要具备全媒体意识和一定的跨媒体策划、 采访与报道的能力。“背包记者”(2) 对传统业务流程及机制勺挑战传媒技工之间的合作与再分工,信息企业大联合之后的再分工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播内容的控制与平台渠道的控制的分离分工的强化,有利于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市场的整合(3)对传媒业传统格局的挑战第五节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1、从专业传播到全民参与2、从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3、从“内容为王

8、”到“关系为王”4、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5、从机械传输到智能处理6、从信息互联到万物联网7、从数字媒体到数字社会第二章数字媒体的传播特性第一节数字媒体的传播共性1、传播的复合性(1)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2)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趋势,是数字化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网络、手机等数字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 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层面2、传播的双向性3、传播的开放性(1)传播格局的开放性数字传播开放性的宏观表现,体现在传播格局的开放性(2)传播过程的开放性数

9、字传播开放性的微观表现,集中在传播过程的开放性4、传播的多级性5、传播的网状化第二节两种数字媒体的传播个性1、网络媒体传播个性媒体利用的全时性(传播过程的全时性,信息存储的全时性,信息接收的全时性)媒体 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的非线性化,信息组织的层次性,媒体使用的个性化2、手机媒体的传播个性信息接收的贴身性,传播情景的私密性,信息落点的明确性,传播的可延续性,信息传 播的碎片化第三章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第一节Web网站传播1. Web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各自目标(1)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一一以提供各类网络信息为主,并围绕具体内容开展各种服务。(2)媒体(3)政府政府发言的直接渠道;塑造政府形象的

10、窗口;电子政务的平台(4)机构与组织(5)企业一一发布信息的渠道;企业形象的塑造窗口;营销的平台(6)个人一一1.分享兴趣爱好2个人因某种新股、拥有某种专业技术、提供某种服务或把 自己的作品、商品展示销售而制作的具有独立空间域名的网站(个人营销平台)2. Web网站传播的基本特点(1)技术上的相对复杂性(2)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3)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4)可互动性3. Web网站传播的社会影响(1)对网络传播格局的影响(2)对社会公共议程的作用(3)与主流文化的互动(4)对社会环境的反应作用第二节即时通信传播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对个体:个体交流;信息共享;人脉资源积累;个

11、人信息与情绪披露对群体:群体信息的交流;群体文化的形成2即时通信传播的基本特点(1)点对点的交流结构(2)同步的交流时效(3)交流的可控性(4)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5)以个人为节点的复杂的交流网络3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1)即时通信工具与娱乐化倾向、流行文化的传播(2)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与社会人群的分化(MSN、QQ)(3)即时通信传播与舆论的传播及表达(4)即时通信传播与社会动员(即时通信工具所带来的社会动员特点:社会动员发起机制 的民间性;社会动员网络的扁平性;社会动员的人情基础;社会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社 会动员的高效率)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1. 网络社区含义网络中具有一定的稳定关

12、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集 合。2. 网络社区的构成基础A. 技术平台B. 组织结构圈式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通过一个个话题 互动交往,归属感,身份意识形成 群体,群体意识强关系占主导 成员结构较为简单,静态链式结构没有明确的边界 通过许多人际关系链条(纽带)构成的社会网络松散、 零活,群体意识较难形成,弱关系通过人际传播也能产生社区传播的效应复杂的成员关系 网C. 适应网名需求的维系点共同需要基本需要:兴趣,关系,幻想,交易。网站必须找到具有长久支持能力的维系点, 并且在此基础上细化,找到社区的独特定位。3网络社区成员关系(1)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一一非线性互动传播模式;主客体

13、同一的传播模式;成员身份的 隐匿性。(2)网络社区的成员分析(需求关系、权力关系)A. 需求关系:内在需求与动机构成差异与互补,使社区达到动态平衡,生态平衡。分类方式(参与 社区环境 表现 互动)需求揭示了成员的行为方式,活跃程度为意见领袖的产生和权力关系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B. 权力关系:规定性权力关系非规定性权力关系:互动之中形成权力格局,权力格局产生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可以影响别人的观点,态度甚至行为的人。 分类方式。影响:首先影响的是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4. 网络社区对个人的影响(1) 作用机制: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交往对象权力结构群体心理(社会助长作用 社 会懈怠去个体化群体极

14、化从众)这些种种影响使个体在反应中也渐渐形成自己的 特定行为方式与观念体系。(2)影响层面:个体的特定性功能诉求层面心理调节社会关系社会归属感与文化归属感(从众,同质) 环境认知长期价值观5. 网络社区的意义(1)社区建设与网站内容建设的关系(网站建设提供人气,人流量社区建设不仅聚集 提供了更多的网名资源,而且发动网名对内容的贡献,网站对于社会人 员生产内容的关注与提升,也会成为一种激励机制,提高成员参与热情, 并反过来影响社会建设。)(2)社区与网站品牌建设的关系 粘着力迁移成本体验归属感依赖感(3)社区与市场营销的关系:网络社区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特定的消费群体,信息,数量,忠诚度,服务意

15、见领袖的跟风行为(4)社区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新闻评论的重要议论场所,了解公众对新闻事件态度与价值的重要渠道,调查新闻效果的途径。(5)社区与网络舆论,舆情的关系观测点最后一章(4.5内容见书)分析比较四类常用的网络社区的特点第四节博客传播一基本含义博客活动人个人信息发布平台自媒体传播意见与表达记录社会影响社 会二.特点1自由开放2以个人为中心的内容组织形式和人际交流方式3自组织性4传播性5交互共享性6公民性三博客分类1博客内容一一知识博客;新闻博客;个人日记2博客媒体表现形式视频博客图片博客链接博客3博客分布设备移动博客非移动博客4根据传播者属性划分一一个人博客;博客群;企业博客四.博客传播者的“使用与满足”两个图1.自我形象塑造是博客活动的深层心理动因2多样化的活动体现多元的使用诉求3. 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