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63628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省人民政府XX年政府工作报告 X省2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2X年1月25日在XX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省长栗战书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 22X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连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1亿元,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

2、6亿元,增长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18亿元,增长1.2。以上指标的增长除一般预算收入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622亿美元,下降9%;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下降%。 认真落实省委的总体战略部署,去年是“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现良好开端、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将具体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地)和部门,形成了行政协调、产业互动、资源整合、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

3、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众多产业群正在崛起。哈大齐工业走廊已列为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集聚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推动了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步伐加快;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带动了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呈现强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十大工程”稳步推进,一些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已成为我省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省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

4、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产业指导,打出“政策组合拳”,去年是应危机、遏下滑、保增长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了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7个重点产业的振兴方案,有效地指导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实际出发,打出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等23个文件,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十几个领域,涉及财税、金融、土地、用工、社保

5、、煤电油运等方面上百条政策。这些政策共为企业减负2亿元,帮助00多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新增产值约00亿元、利税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形成了巨大的政策溢出效应。在政策引导下,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创历史最高,202X年底贷款余额6145.亿元,增长342,增长速度为20年来最高,有力支持了保增长、促发展。针对金融危机对我省关键领域的冲击,去年年初我们果断提出,力保可能下滑的石油、石化、煤炭、装备制造四大骨干产业不下滑、少下滑;大力培育和扶持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旅游、物流、房地产、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医药、食品、冶金、建材、建筑、矿产、节能环保、文化等14个行业、产业。实际运行中,

6、四大骨干产业“遏下滑”和14个重点行业、产业“保增长”成效显著。全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5.2亿元,下降38.4%,四个季度同比降幅连续收窄;石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8亿元,下降0.5%,降幅控制在既定范围内;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亿元,增长7.%;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4亿元,增长9.7%。重点企业也实现了企稳回升,全省10户重点监测企业开工率达到100%。14个新经济增长点在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矿价款收入、对外贸易额、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物流运输业产值下降外,其它均实现了正增长,且增幅都在以上。其中,旅游业总收入增长6,建筑业产值增长

7、28%,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6.%,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9%,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9%,内贸额增长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3%,建材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6%,房地产业产值增长54%。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抗击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和风险。 抢抓机遇上项目、扩内需,去年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充分发掘生产性内需潜力,把大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争取到国家96个专项、4748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35亿元,地方政府各类配套资金达到15亿元,带动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投

8、资超过900亿元。千方百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重点推进的30个大项目进展顺利。交通“三年决战”的关键之年成果丰硕。高速公路和 一、二级公路实际交工和主体交工15项、179公里,超出计划4%,创历史之最。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扩能改造、前进镇至抚远、古莲至洛古河一期工程等个铁路项目全部按计划开工建设。伊春、大庆、鸡西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机场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了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9处大型灌区工程,对1处大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工了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了西山、桃山二期等重点水源工程,对67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这

9、些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6万亩。电力项目加快发展。续建了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热电联产扩建项目,建成了佳木斯发电厂热电联产等项目,在建风电项目规模达到104万千瓦,重点推进哈尔滨供电区输变电等城市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和农村电网完善项目。据测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吃配省内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产品,折合产值超过290亿元。充分挖掘生活性内需潜力,紧紧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费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组织开展了引导城市连锁经营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便利消费进社区和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双进”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城乡

10、市场购销两旺。内需扩大拉动了生产,生产增长促进了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6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元,增长7.2%。投资和消费的大幅度增长,既确保了当年发展,又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去年是全省“三农”投入和“三农”建设项目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坚持把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应危机保增长的战略任务,大力强化“三农”,资金投放往“三农”上倾斜,工作力量往“三农”上集中,其它要素往“三农”上整合。全年省本级投入“三农”专项资金93亿元,增长317%。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获国家批准,通过超前启动,稳步实施,现代农业

11、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坚持抗灾夺丰收,粮食总产达870.6亿斤,比上年增加2亿斤,跃居全国第二位,再创历史新高。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90万亩,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新增耕地630公顷,增加率居全国之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4个示范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畜牧业稳步发展,产值达到70亿元,增长.%。奶牛存栏48万头,增加2.4万头,奶产量65万吨,增加645万吨。劳务产业逆势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分别增长2.%和16.%。农机化建设步伐加快,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9

12、.7万台(套),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318个,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80万亩。垦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场县合作共建步伐加快。农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0元,其中XX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先超过1万元。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深入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示范带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实际交工2.3万公里,超出计划78%。解决了00个村屯、04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7。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处、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处、新建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30个。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

13、面发展,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多,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去年是全省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科技对产业升级贡献较大的一年。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谋划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长。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认真细致地谋划。组织开展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了工业“双

14、百工程”,重点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两大类共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已有建龙化工6万吨焦炭、海伦南华糖业日处理600吨制糖生产线、哈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产业化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大庆石化12万吨乙烯改扩建、鲁能宝清煤电化工程一期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哈飞赛马乘用车产业化、一重大型半组合式船用曲轴锻件国产化等1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创新发展。成立了大豆、乳业、动力装备、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大豆、乳业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了年产20套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等50个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攻关

15、,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获得34项国家专利。全面启动了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大庆高XX县区国家创新型园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正式挂牌,成为我省第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我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哈尔滨汽车制造、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哈尔滨新媒体成为国家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继续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组织了全省高校200项科技成果展和校企对接活动,省内14所高校和3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完善了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依托哈工大组建了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装备制造、煤电化、现代农业与加工、新药和中药5个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达标活动,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17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开展了XX市、XX县区等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替代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新步伐。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包括碳汇交易、生态农业、林下特色经济等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绿色增长。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建成水污染防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