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634327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

2、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教学课时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

3、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

4、、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

5、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桥下_桥头_红军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

8、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观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

9、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反思这首诗是一篇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的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课上,我们从题目入手,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这一资料的交流,让孩子们对长征这一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

10、、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除了隆隆的炮声、厮杀声,教室里没有别的声音,视频结束时,我问同学们:你们说,长征难不难?同学们异口同声:“难”。是啊!长征难!诗句中你读出了难吗?同学们找到了“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除了这些还有吗?他们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了补充,这些史料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长征之难,旷古未有,红军长征,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再读诗找找看。于是,同学们读到了“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难,却不怕,红军的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此时,我播放了视频过雪山草地,孩子们看到了风雪中战士们跋涉艰难却坚定的身影;看到了草地中战士们相互搀扶的情景;看到了翻越过皑皑雪山,战士们欢呼着会师的场面。再读时,在孩子们的诵读中,我明显地听到了同学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首,更听到了他们对红军的钦佩,还听到了他们对于胜利会师的喜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