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63427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复习题Word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简答题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2)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种积极控制或事先控制”的“持续技术”,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废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它“不仅是一类技术的总称,更主

2、要是一种技术观和技术选择战略”。(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更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 (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

3、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动力?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展开的,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发展也有自身复杂的矛盾运动,这些矛盾运动

4、构成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这一对矛盾中,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同时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科学继承和科学创新之间的矛盾。在科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继承和创新这一矛盾而实现其增值效应。(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通常是以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方式来消除悖论。 (4)不同学派或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克服各派认识上的片面性,使理论概括更加全面正确。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从不同角度进行科学研究,为科学理论发展打

5、下客观物质基础。推荐精选2. 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有: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2.技术实践和技术规范的矛盾。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3.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科学技术从来就不是置身于社会之外。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始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交互作用。这些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可以起到推到作用,也可以起到阻碍作用。3.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答:1、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

6、发展的辩证法。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2、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3、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4.怎样认

7、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1)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认识,“科学就在于把理性的方法运用于感性的材料。(2)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3)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5)科学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

8、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成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堆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月前性和累积性的统一。5.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联系和区别?答: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9、,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推荐精选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6.以辩证思维来分析方法论中的历史与逻辑

10、是怎样实现统一的?答: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式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在思维中坚持历史和逻辑统一,要求: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就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进程为逻辑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的历史的揭示事物发展规律。2、思维的逻辑进

11、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这种“经过修正”的东西,不是对历史的背离,而是以严密的逻辑、前后一贯的形式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映。二、论述题1.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强调的“创新发展”,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点(或选择一个视角),谈谈我国如何做到创新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所强调的。这是根据世情的新变化、国情的新特征、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与发展,它不仅是一句

12、口号,更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去实践、去贯彻的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创新是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当前,党中央在国家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个人的科技素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首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要做到实事求是,踏实掌握好专业知识,当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利用起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立

13、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工作中做好每一件事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荐精选其次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要求敢于提出新问题、敢于解决新问题,用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的工作思路去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

14、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具体到我们的学习工作中就是要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观念,具有追求真理和探索未来的决心和勇气。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再次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奉献中寻找自我的价值,目光应该更加长远,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收入多少、地位高低和名气大小,更要有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主豁达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对企业、对社会要有责任感。我们要实现这些人生目标,就必须把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

15、、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我认为创新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且很艰辛,但此过程如果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指日可待。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要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靠高校里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来驱动,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从而最终形成有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国家。2.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

16、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其的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推荐精选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3.结合所学专业谈一谈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应如何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