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63365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性别教育的新型模式及实施摘要: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该树立双性化教育观,构建一个新型的幼儿性别教育模式,形成一个由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完整的性别教育体系,从而为培养兼具两性品质、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男女生来有别,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人类共识。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也可以说是指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可以说,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急于知道的第一个信息是“男的”还是“女的”,然后就开始按照公认的理想性别角色来塑造着他们,小到服饰、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大

2、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一套男女有别有意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然而,这种维持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性别教育模式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我们究竟应该为幼儿建立一个怎样的性别教育体系,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培养出兼具两性品质、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呢?关键词:新型 性别 教育模式十余年前,在我国社会变革,经济腾飞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就有人提出:“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人格双性化已成为青少年性别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儿童人格双性化的进展,人们却发出

3、了“现在的小孩是怎么了?男孩太软弱、女孩像假小子”的慨叹。甚至有人呼吁,要把男子汉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轨道。西方一些国家开始试行男女分班学习,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针对单一性别的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以上种种现象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思考:与传统的性别观相比,现在的性别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双性化人格教育是否必要?如果必要,双性化教育还有哪些应该完善的地方?文章就以上几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并对二者的结合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传统幼儿性别教育的弊端 我们都知道,男女最大的差异是来自生理方面。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成,有性腺、睾

4、丸,而女性的性染色体由XX组成,性腺是卵巢。因此,传统的幼儿性别教育是建立在介绍生理差异、渗透传统性观念的基础上的。主要内容包括: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认识男孩和女孩在体貌上的不同;教育孩子“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一个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的性别,并选择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的认同。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教育下,幼儿完成了其性别化的过程。 传统的性别教育在使幼儿获得正确的性别角色方面的确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它往往

5、也给不同性别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例如,父母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总是不自觉地为女孩买娃娃,为男孩买手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总是男孩就要勇敢坚强,女孩就要温柔文静等信息。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教育从家庭、幼儿园到社会大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存在着。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强加于他们的社会期待,如童话中处于弱势的总是女孩,而男孩则总是扮演英雄的角色,等等,这无疑使男女幼儿在能力的发展上产生了不平衡。 以上事例无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除了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认识外,更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虽然是有差异的,但却没有好坏之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其实,只要孩

6、子愿意,让男孩玩玩娃娃,让女孩摸摸手枪又有何不可呢?男孩为什么就不能在伤心时掉眼泪,女孩又为什么不能蹦蹦跳跳呢?我们不能让生理的差异束缚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而应该给男女幼儿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体验,让所有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有研究者(S.A.Marantz&.A.F.MansField,1977)曾经表示,年龄小的儿童性别同一十分刻板,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儿童中期,儿童一方面对文化规定的性别概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灵活。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并不会因从事违背性别规范的活动、职业或品质而会改变,并开始对自己的角色定型加以反省和修改。他们认识到

7、把女子气和男子气结合起来,能较好的接受与规定的性别角色不同的行为。二、树立双性化教育观,建构新型幼儿性别教育体系 1、开展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意义及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树立现代幼儿性别教育观,重构现代幼儿性别教育体系应该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了。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就是要通过创建性别平等教育的氛围,冲破传统性别壁垒,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现代性别意识,从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新型幼儿性别教育应比传统性别教育来得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从而完成性别定型化教育到双性化教育的跨越。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性别教育培养出兼具两性优点的儿童,从而使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和社

8、会生活中,具备更加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现代幼儿性别教育新模式双性化教育 在现代社会,男女性的差距应该逐步缩小,男性也需要有女性的细心温柔一面,而女性也不乏男性的坚强独立。这也为我们的幼儿性别教育指明了道路,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既要鼓励男孩的阳刚,又要培养他们刚中带柔,而女孩则应柔中见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和创造“双性化教育”的时机,从而塑造幼儿的完善人格。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比姆设计了两个实验情境:一是需要独立性的(男性特征),另一个是需要照顾别人的(女性特征)。他对被试能抵制社会压力,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的独立性(男性特征)加以评定。评定照顾人的情境(女性特征)是被试

9、单独与一个5个月的婴儿在一起。结果证明,双性化个体要比男性化和女性化个体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男性化和双性化个体在独立性测验中比女性化个体强;女性化和双性化个体在照顾婴儿的测验中得分比男性化个体高。比姆认为,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就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养,使儿童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许多差异,而不去强调性别差异。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

10、,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孩女孩。三、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实践 1、家庭中的双性化教育 家庭是幼儿双性化教育最直接且针对性最强的环节。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改变教养方式的差别,对孩子进行方式一致的性别教育。 首先,父母要克服自身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不要对幼儿过分强化性别角色,而要为孩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喜欢并愿意尝

11、试,只要没有危险和害处,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以性别为由阻碍他们的积极探索,如鼓励孩子玩异性特点明显的玩具和游戏。但是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目标了。父母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孩子,如不要过分地保护女孩,也不要过分地压抑男孩情感的宣泄。同时要保持一致的要求和评价,既要培养女孩的勇敢果断,又要培养男孩的细致耐心。 其次,要为孩子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新的相互作用模式。要改变传统的父亲养家糊口,母亲只能照顾家庭的观念,就要使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趋于平等,角色趋

12、于相似。父母既要履行自身性别角色的职责,又要避免典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倾向。父亲在工作之余,也要为母亲分担家务,抚养孩子,与孩子游戏,指导孩子学习,成为孩子的“偶像”和榜样,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善良友好的处世心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智力和道德环境。而母亲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和思想。只有如此平等宽松的氛围,才能为孩子的双性化教育提供有利的家庭条件。再次,要帮助孩子客观分析传统的性别角色观,让孩子认识和接受自身性别的优缺点,让孩子了解现代社会对双性化角色的要求,帮助孩子超越自身性别的局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

13、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家庭是幼儿双性化教育最直接且针对性最强的环节,在家庭中进行有意识的双性化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成长有利,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 2、幼儿园中的双性化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因此也是幼儿接受双性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实施双性化教育最重要的实践者就是幼儿教师。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了解男女幼儿差异的表现及原因,了解教育活动中的性别角色特点,自觉反思师幼交往中的性别偏差,主动消除性别刻板认识和行为

14、。 其次,教师要在日常教育行为中有意识地进行双性化教育。要谨慎选择幼儿教材和读物,尽量选择一些反映性别角色多样化的材料。要精心设计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材料不要有过多的性别化特征,如服务员的头巾不要都是鲜艳的花布,避免给幼儿带来性别角色上潜意识的影响。同时,还要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允许幼儿自由表现与传统性别角色相异的行为,指导男女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交往,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性别的合作活动,如让男孩也参与到“娃娃家”中去照顾“娃娃”,女孩也可以拿手枪开汽车,让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共同的游戏中,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总之,教师既要做到因性施教,又不能因性别而有所不同。

15、再次,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多是接受一些符合女性特点的影响。虽然,女教师的体贴细心让幼儿感受到母亲般的呵护,但女性教师也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来对待不同性别儿童,如: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的儿童,抑制攻击性强的儿童,从而可能造成男孩对幼儿园的不适应和逃避。因此,女教师应使自己不断向着心理双性化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幼儿教师性别结构的平衡对于幼儿性别意识幼儿性格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想在幼儿园实施好双性化教育,幼儿园管理者则应引进男幼教,让幼儿接受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教育和影响,男幼师的介入可以给幼儿

16、一个男性角色的模仿,幼儿不容易发生性格错位的倾向。男教师的刚性教育和女教师的柔性教育完美结合,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性别影响,有利于他们个体的健康发展。男教师的粗狂与豪放会补充长期在女性关爱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子身上所具有的阳刚之气,也会使女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坚强。值得肯定的是,男教师在幼儿的成长教育方面,具有女教师不具备的优势,男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和个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教师介入幼教区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双性化教育成功实施的必然需要。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幼儿园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和协作。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