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632608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17_T .352-2022郑麦1860种子生产技术规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S65.020.20CCSB 054117驻马店市地方标准DB 4117/T 3522022郑麦 1860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2022 - 09 - 20 发布2022 - 10 - 20 实施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驻马店市种子服务站提出。本文件由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驻马店市种子服务站、泌阳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本文件起草人:王子君、买向丽、禹娜,马欣瑞、吕沛周、刘晓、高虔、何建增、魏玲、李爽、韩晓松、丁杰、马磊、张红、涂茗、李中英、张立见、徐祖华、杨辉、

2、刘飞宇、宋兵、王飞、付敏、王倩、王硕科、王大伟、李征、卓林林、韩超。本文件首次发布。郑麦 1860 种子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郑麦1860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种生产、大田用种、田间管理、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本文件适用于郑麦1860小麦原种、大田用种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种3.2大田用种用原种种子做繁材生产的达到大田用种质量标准的种子。3.3郑麦 1860郑麦186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用周麦22/郑麦1410/郑麦0856选育而成的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

3、90027。4 原种生产4.1 株选4.1.1 越冬期,根据植株幼苗生长习性,剔除不具备所繁品种生长习性的杂株;分蘖期,根据叶色、叶型剔除不具备所繁品种特征的杂株。4.1.2 抽穗至灌浆期,根据株型、株高、旗叶、茎叶蜡质和抗病性等进行初选,对初选的单株做好标记。4.1.3 成熟期,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成熟期的一致性、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行复选。4.2 穗选4.2.1 选择数量成熟期,根据穗部性状、抗逆性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 每亩选300350个单株或10001300个单穗。每单株留5穗、每穗留35粒,单株要单穗脱粒。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

4、标准的种子。4.2.2 保 存入选的单株(穗)在室内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4.3 株(穗)行圃4.3.1 规划建圃制定田间种植方案和田间种植图。入选的单株(穗)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4.3.2 播种4.3.2.1 播种方式采用人工开沟单粒点播或机械稀播种植。4.3.2.2 单株(穗)种植面积单株播五行区,每行播35粒,行长2.1 m,行距0.25 m,株距0.06 m,面积2.65 。单穗播一行区,每行播35粒,行长2.1 m,行距0.25 m,株距0.06 m,面积0.53 。4.3.2.3 设置对照品种对照用郑麦1860育种家种子做标准品种。每19个

5、株行区种植5行一区对照品种;穗行圃每29个穗行种植一行对照品种。4.3.2.4 隔离区、保护行及走道设置株(穗)行圃四周设保护行或20 m隔离区。保护行或隔离区均应种植郑麦1860的原种。排间及四周留1m的田间走道。4.3.3 田间观测记载、鉴定4.3.3.1 分蘖期、返青拔节期,根据幼苗生长习性、叶色、叶型及抗寒性等开展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 与郑麦 1860 对照品种表现不同的剔除。4.3.3.2 抽穗至灌浆期,根据株型、株高、旗叶、茎叶蜡质和抗病性等进行鉴定,对鉴定结果做好记载及标记。4.3.3.3 成熟期,对已选取的株行区(穗行)再根据株型、株高、穗部性状一致性、落黄、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

6、行复选并做好观测记载、标记。收获前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汰劣。4.3.3.4 成熟后,对选中的株行区(穗行)分别收获,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单独存放。4.3.3.5 规格留种, 每个当选株行留种 1.4 kg1.5 kg;每个当选穗行留种 0.3 kg。4.3.3.6 小麦种子生产调查记载标准按附录 A。4.4 株(穗)系圃4.4.1 建圃制定株(穗)系圃田间种植方案和田间种植图。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4.4.2 播种4.4.2.1 播种方式采用机械精播种植,株(穗)系圃亩播量5 kg6 kg。4.4.2.2 单株(穗)种植规格每个株系播一小区,

7、长15 m,宽6.6 m,行距0.22 m,行数30行,面积约100 m2。每个穗系播一小区,长15 m,宽1.32 m,行距0.22 m,行数6行,面积约20 m2。4.4.2.3 设置对照品种用郑麦1860育种家种子做对照品种。株系圃每9个种植一个6行区对照品种;穗系圃每19个种植一个6行区对照品种。4.4.2.4 隔离区、保护行及走道设置株(穗)系圃四周设保护行或20 m隔离区。保护行或隔离区均应种植郑麦1860的原种。排间及四周留1 m的田间走道。4.4.3 田间观测记载、鉴定4.4.3.1 分蘖期、返青拔节期,根据幼苗生长习性、叶色、叶型及抗寒性等开展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 与郑麦 1

8、860 对照品种表现不同的植株杂株率大于 0.1 %时剔除。杂株率小于 0.1 %的及时剔除杂株。4.4.3.3选。4.4.3.44.4.3.5成熟期,对已选取的株系(穗系)再根据株高、穗部性状、落黄、抗逆性和抗病性等进行复成熟后,对选中的株系(穗系)分别收获计产。晾晒时避免混杂,晾晒后及时入库。性状观测记载及鉴定依据附录 A。4.5 原种圃4.5.1 三圃制生产原种,当选株(穗)系圃的种子混合稀播,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及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带出田外。4.5.2 两圃制生产原种,当选株(穗)行圃的种子混合稀播,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及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拔除杂株、

9、弱株,并携带出田外。4.5.3 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直接稀播,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及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定,拔除杂株、弱株,携带出田外。4.6 原 种原种种子生产整地、施肥、田间管理措施参照大田用种生产。5 大田用种生产5.1 种子准备原种种子包衣处理,防治苗期病虫害。5.2 整地4.4.3.2 抽穗至灌浆期,根据株型、株高、旗叶、茎叶蜡质和抗病性等进行鉴定,对鉴定结果做好记载及标记。结合秸秆还田深耕25 cm以上,旋耕耙实两遍,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5.3 施肥亩施腐熟农家肥5000 kg做底肥,小麦专用肥50 kg、生物有机肥15 kg做种肥。5.4 播期适播期10月10日至20日。5

10、.5 播量每亩基本苗保持1618万株,亩播量12 kg13 kg。5.6 播种方法采用机播耧或精播耧播种,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深度4 cm5 cm。5.7 行距采用25 m等行距种植、或20 cm/30 cm、20 cm/20 cm/30 cm宽窄行种植。6 田间管理6.1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6.1.1 肥水管理整地质量高,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有缺肥症状的麦田, 应在冬前分蘖盛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 kg10 kg。6.1.2 麦田除草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小麦3叶1心适宜化学除草;冬前没有化除的,春季小麦返青起身期进行化学除草。6.2 春季管理6.2

11、.1 病虫预防防治纹枯病,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等药剂进行喷雾。严重发生田,隔7天-10天再喷1次,注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防治小麦黄花叶病,使用病毒钝化剂:菌克毒克、病毒快克喷雾,另加磷酸二氢钾和生长调节剂, 减轻病害症状,促苗早发快长。防治小麦条锈病,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菌晴唑、丙环唑喷雾。防治小麦红蜘蛛,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蚜虫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喷雾防治。6.2.2 追肥小麦拔节期亩追尿素8 kg10 kg,视墒情浇拔节水。6.3 中后期管理6.3.1 一喷

12、三防以赤霉病防治为重点,兼治其它病虫害,防早衰,增粒重。6.3.2 防治时期齐穗期施药防治,若扬花期遇雨,雨后补喷一次。6.3.3 药剂用量亩用15 %三唑酮100 g或12.5 %烯唑醇50 g加4.5 %高效氯氰菊酯40 ml兑水50 kg喷雾。6.3.4 浇灌浆水扬花后10天内浇灌浆水为宜。6.3.5 叶面追肥灌浆后期叶面喷洒1 %的尿素加0.5 %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植物营养调节剂,延长叶功能期,提高粒重。7 收获种子田小麦蜡熟时及时收获,收获时清理收割机和运损机械,严防机械混杂。8 贮 藏收获后单独晾晒,达到标准水分后入库。附 录 A(资料性)小麦种子生产调查记载表表A.1规定了小麦种子

13、生产调查记载表。表A.1 小麦种子生产调查记载表基本术语调查记载内容及标准调查时期出苗期全区有50 %以上单株幼芽鞘露出地面的日期,第一叶伸出芽鞘1.5 cm时为出苗日/月抽穗期全区有50 %以上麦穗顶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叶鞘或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的日期日/月成熟期麦穗变黄,全区有75 %以上植株中部籽粒变硬,麦粒大小和颜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状变成蜡质状,手捏不变形,籽粒由蜡状变硬的日期。日/月幼苗生长习性分匍匐、半匍匐、直立三类出苗后45天60天株型分三类,主茎与分蘖茎垂直夹角小于15为紧凑;大于30为松散;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紧凑。抽穗后叶色分深绿、绿和浅绿三种拔节期株高植株基部到穗顶(不

14、包括芒)的长度,用cm表示乳熟期芒分无芒、直芒和曲芒三类。芒长40 mm以上为长芒;40 mm以下为短芒;芒的基部膨大弯曲为曲芒。乳熟期穗型分纺锤形、长方形、圆锥形、棍棒形、椭圆形和分枝形六类。蜡熟期穗长主穗基部小穗节至顶端(不含芒)的长度,以cm表示乳熟期至蜡熟期粒形分长圆、椭圆、卵圆和圆形四种收获后籽粒饱满度分饱满、半饱满、秕三种收获后生长势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幼苗、拔节、齐穗、成熟期植株整齐度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乳熟期至蜡熟期穗整齐度根据穗子大小,分整齐、中等、不整齐三级乳熟期至蜡熟期耐寒性分无冻害(0);叶尖受冻发黄干枯(1);叶片冻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绿色(2);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蘖冻死(3);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冻死(4)四级。越冬期倒伏性分四级。未倒伏或与地面夹角大于75(0);轻微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