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教案6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63163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藕与莼菜》教案6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藕与莼菜》教案6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藕与莼菜》教案6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藕与莼菜》教案6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藕与莼菜》教案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藕与莼菜》教案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藕与莼菜教案6 2.藕与莼菜叶圣陶泉港民族中学庄梅霞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2.学习比照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3.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盛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比照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着丰盛情感的语言,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教学办法多种方式阅读、圈点批注、讨论分析等多种办法结合。课时安顿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土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土。法国作家普鲁

2、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土。终生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二、预习与交流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1朗读课文,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濯濯浑凝硕腹巨贾待价而沽莼菜埠头譬如萦着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康健:健康。浑凝:指融结为一体。或指有整体感,很结实的意思。硕腹巨贾:

3、大腹便便有钱的商人。贾:做买卖。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发售。2.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阂?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风格。“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加入爱国抗日活

4、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驰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暴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3.背景链接。1922年,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了,便于该年秋从甪直搬回苏州市。这年叶圣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至善四岁半,女儿至美刚出生。1923年春,叶圣陶迁居上海,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顾颉刚合编国文教科书,此地离他的故土更远了。此文写于1923年9月7日,当时叶圣陶迁居上

5、海半年左右,睹物薄片的雪藕思乡,情绪一时涌现而作。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画并品味文中描写故土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故土的“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画。2作者是不是只写到了故土的藕与莼菜?请学生们找找作者笔下上海的“藕与莼菜又有怎样的特点。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描写的语句,体会包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2.划分的段落层次。【交流点拨】是叶圣陶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比照手法,叙述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离乡背土之后的隐微的感慨。第一局部第13段:开篇首句引出故土的藕,并将故土的藕与“这里的藕

6、进行比照,抒发对故土的怀恋。第1段引出故土的藕,并描绘了故土的新秋图:对故土卖藕情形的回忆和怀恋。第2段写上海的藕的“无从欣羡。第3段回忆仅有的一次在上海吃藕的经历。第二局部第45段:由藕又联想到故土的莼菜,并与“这里的莼菜进行比照描写。第4段接着回顾故土的莼菜。第5段写在上海伯祥送“我瓶装的西湖莼菜的尝新经历。第三局部第67段:这一局部和开头呼应,写出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同时指出,“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土了。第6段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对故土的爱。第7段引发无限的乡情“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土了。3.朗读思考:全文除了藕与莼菜还写到了什么?【点拨】引导学生关

7、注文中对“故土的人即课文第一段的描写。通过朗读并体会故土“景清新,人淳朴的特点。二感悟体味。1.通过之前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抒发思乡之情。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6段。通过朗读体会,明确思乡的实质是思“人。四、拓展延伸请大家从文当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交流】例如:“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土了。结尾一句富有深意,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故土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土联系起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作者对故土藕与莼菜的想念、对故土的怀

8、念。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故土“藕与莼菜的不同,以及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美。二、合作与探究一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1.这里的藕与莼菜与家乡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缘由让作者能细腻地将两者区别开来?【交流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找出两地的藕与莼菜不同的特点:比照点家乡这里上海藕口感鲜嫩、甘美涩、有渣外形洁白、玉色瘦、被着锈斑数量普遍于家家户户硕腹巨贾享用莼菜数量多天天吃满舱少难得吃上,用瓶子装作者对故土的藕与莼菜的印象太过深刻,使之虽长久没有吃过故土的藕与莼菜,却还能记住那难忘的味道,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更在于藕与莼菜连起了自己与故土。体会文章中用比照的手法来凸显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2

9、.课文第一段用大量笔墨写故土人,说说这样写对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作者难道只思念故土的藕吗?【交流点拨】作者通过回想,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土新秋图:勤劳的质朴的康健的男女藕农;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原始的纯朴的买卖交易。读者仅仅想着“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玉色的藕,这样丰盛的色彩就足以让人陶醉其中了,这里思念的,不仅是莹白的玉节,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随之而至的故土的情味、故土的声色。这一连串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故土的藕的怀恋,也写出了对故土的人的怀恋,从而叙述出对故土的怀恋。二品味语言。1.作

10、者在写故土的人与景时,用了不少表现色彩的词,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作者写故土的人时,“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作者通过带有色彩的词语勾勒了一幅色泽清晰的油画,“紫赤的

11、臂膊“白地青花的头布“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画中的人从肤色到衣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从“新秋的早晨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这“清淡的甘美的滋味,这清新而美丽的画境,与其说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不如说是定格在作者的心间脑际,倏忽而来,挥之不去。2.课文最后两段既叙述了作者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请细读这两段,谈谈你对“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土了这句话的看法。【交流点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土了,这句话含义丰厚。“我思念的故土,并非空间意义上的故土,而是思念故土的风物、朋友和亲人,这些无形的丝线一样牵着“我的物和人,使“向来不恋故土的我,想到这里

12、,觉得故土可爱极了,“假设无所牵,更何所恋?所以,“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土了。可见,牵“我的故土,不是具象的故土,而是情感的故土、精神的故土。叶圣陶笔下的故土不是空间的故土,而是情感的、精神的故土,他不像古代文人那样,人漂泊四方,而一生的眷恋永远在故土那个具体的村落。牵着叶圣陶的人和物在哪里,他的故土就在哪里,所以他的落脚点在于对自己“故土观念的阐释,对“恋乡“思乡之情的感发。而且,这一句与文章开头“突然思念起故土来了前后呼应,同时深化了文章主题。3.散文的语言格调是多样的,这一篇课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在整体感知文章后,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品一品,并谈谈自己喜欢它

13、的理由。【交流点拨】第一段故土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一瞬间,其动作、色彩可入画、入诗。其中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休息时的随意闲适,都略去了劳动的艰辛过程,而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而对藕的描写,更是令人垂涎:鲜嫩玉色的长节的第三段孩子吃藕之后的表现也很美。“只有孩子很快乐,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做别的要求,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土的藕很好吃,吃得很称心,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外表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馈作比拟,孩子没有吃过故土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

14、故土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土的藕的新鲜甘美。第六、七段点明文章主旨的议论。第六段用五个问句,以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自己对故土的爱,并逐渐点明爱故土的原因:是故土的物、故土的人,是故土有值得留恋之处,这样引起读者的情感认同爱不是一句空话,它都有一个具体的载体。三探究写法。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土“藕与莼菜的思念,叙述了对故土的怀念、热爱之情。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思路,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现在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章写作技巧上的特点。【交

15、流点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次喝酒小聚,吃着雪藕,“我由此想到故土的“藕,自然又想到故土的“莼菜。“藕不贵,“莼菜本身无味,但作者却牵挂着它们。所以牵挂它们其实是在牵挂故土,牵挂故土的人,作者以故土的“物寄托自己的情。联想和比照手法有机结合。作者由藕联想到故土,由故土再联想到藕,再由故土的藕写到城里所见的藕,作者成功地运用联想和比照手法,将故土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比照,形象地表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突出了故土的“藕与莼菜的甘美滋味和令人心醉的味道,同时进一步叙述思乡,以及自己离乡之后而生的愁怀。结构严谨,精于布局,双线交织,构思奇特。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土,接着以藕与莼菜为明线,以作者思乡之情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贯通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在构思中,作者善于把故土的藕与莼菜和“城里的作比拟,从而使故土的藕与莼菜的形象更鲜明饱满,起到了充沛叙述作者思乡之情的效果。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前后衔接得非常好。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也前后呼应。三、拓展延伸回顾、交流所积累的思乡诗作,并借鉴的比照手法,写一个片段,叙述自己的思乡之情。板书设计藕与莼菜故土新秋图: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