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1.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631515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案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设想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络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

2、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巧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朗读配乐朗读老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学生齐读。老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表达作者快乐的心境。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谬,齐彭殇为妄作。”读出

3、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消沉的语调读出。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那么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局部,概括要点。明确:第一局部:叙宴集盛况第二局部:发人生感慨第三局部:明作序要旨赏

4、析课文1、 以课文的第一局部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干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活力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妙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信可

5、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3、学习第二段,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乱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利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

6、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

7、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此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考虑,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4、朗读并分析p 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假设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化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化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亲密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考虑,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化感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