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6288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小学体育人才共育机制摘要: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指出现行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提出应健全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对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实施”教体结合”共育机制现实意义的研究,并提出体制改革的相应对策与建议。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人才 共育机制前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不同领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才的知识含量和现代文化素质将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大图景下,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自然环境,都寻求整体的互动和协调,体育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决定我们体育发展的人

2、才提出了新的任务。体育人才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员成材必经之路的中小学校对培育体育人才的培育更是不容忽视。1 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1.1 中小学参加课余运动训练人数少由于世俗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度成为搞体育者的代名词,家长的片面理解都把体育看成是蹦蹦跳跳的体力活动,怕孩子吃苦,在运动训练上花费时间,消耗体力,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受着旧社会遗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陈腐思想的左右;再有,近几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好多分校都在撤并,导致分校生源少,选材范围小,即使能被选上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的课余训练,参训学生也容易受到家长、科任教师的阻挠;加之现在

3、的少年儿童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分宠爱,导致学生个性品质较差,吃苦耐劳能力差,使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运动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少。1.2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根据各方面的了解,现在的中小学中还存在体育教师兼职的现象,体育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较少,即使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因为缺乏训练经验而导致训练质量难以保证。教练员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高低。根据运动训练学的规律,一个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运动成绩,除了自身具有的运动潜力、训练条件和环境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是否有优秀教练员的指导。在中小学的运动训练系统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4、是关系着一名优秀运动员为今后能否成材打下运动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政府部门管理不完善 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的文化教育提出明确目标和严格要求,而对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体育文化教育却少有规定,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都有所欠缺,对中小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没有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总成绩的评价之中。2 现行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不足2.1培养体育人才的单一性与封闭性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自建国以来一直采用的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这种三级训练网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最底层少体校,然后是省、市、自治区专业队,最高层次是国家队。这种“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国家采用

5、行政手段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脱离社会生活,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运动员的学习,生活和训练都在体校。2.2学训矛盾的冲突 在举国体制下,政府以各种“体育学校”教育类组织命名,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以高效率产出优秀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当青少年的运动训练竞赛与文化课学习任务并存出现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时,该系统必然将首选目标作为其行为的内在依据。3 中小学“教体结合”共育机制的现实意义3.1 能更好抓好学校体育 若业余专业训练进入普通学校,教育部门对业余训练的工作重视与加强,能够带动和促进学校课余训练的广泛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课余训练

6、当中,同时,由于课余训练的积极开展,学生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利于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3.2 为可持续举措,使选材一体化中小学的“教体结合” 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助推器,能有效的解决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如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储备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等问题,且遵循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也符合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特点,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可共同选材,在中小学培育更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后盾。3.3 双轨并一,优化训练 目前,我国体育系统业余训练体系中的体育中小学校、少体校,培养出来的青少年

7、运动员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基础文化知识不足等。普通的教育系统则可能埋没不少有天赋的体育人才。体育和教育系统各有优势,体育系统有技术人才优势、训练场地的优势、训练综合能力的优势和组织竞赛的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优势、教学优势、管理优势、财物优势和普及教育的优势。如果两家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就能取得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效益。若教体结合,将这两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双轨并一,由教育和体育部门齐抓共管,人、财、物力都可得到加强,可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业余训练体系,有效保证优秀体育人才得到发现和系统化的培养。4 中小学“教体结合”共育机制实施的对策与建议4.1 改革少体校的办

8、学模式在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之间进行跨部门资源整合。将体校以及专业队编制,包括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的训练场馆、器材、土地等有形资产,划归到本地区的中小学,政府对原培养单位的拨款也相应改到教育部,对有关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专项拨款,与教育系统的体育资源整合在一起,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转移到教育系进行运作,一方面能够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有限的资源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一方面又使各层次竞技后备人才彻底融入学生大家庭,根据自身的潜力和发展状况及时和灵活地在学习与训练中调整主攻方向,逐渐走上最适合自己天赋的职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消除因体教脱节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4.2 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政策保障“结

9、合”涉及到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离不开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目前,在政府机构中,体育和教育部门一般都统一由一位领导主管,这是搞好“体教结合”的有利条件。因此,认为最好成立一个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教育、体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教体结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工作,这是基本的组织保证。同时从体制上和运行机制上做好规化。这样既能保证政策的严肃性,又能保证组织措施连续性和一贯性。4.3 积极主动,协商办事,互利互惠实施“教体结合”既然涉及到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就应该坚持协商办事,实行互利互惠的原则。当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做到荣誉共同分享。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责任共同承担。特别是一

10、些具体问题的处理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利弊分析,权衡轻重,协商处事,尽量兼顾到两个部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达到共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的。5 结束语体育基础训练的对象必然是中小学的在校生,由此得出,“体育离不开教育”之结论,无疑是对的,但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来说,教育同样离不开体育。所以无论站在哪个立场上,“教体结合”都是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双赢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这种新的培养体制下,政府及有关学校遵循着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特点,正常的基本学习的前提下强化业余训练的激励机制,以促使优秀的竞技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教育界应转变观念,

11、不仅要把体育视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手段,也要把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教育途径和手段来加以重视,使体育教育在中小学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必须纠正观念上的误区,纠正人为地在竞技和健身之间、竞技和娱乐之间划分界限的偏向,在全体学生中大力推行健身育人夺标一体化的体育教育,使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在坚实和宽广的基础上获得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1 杨桦,孙淑惠,舒为半,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77582.2 马志和.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

12、OO4,24(6):3134.3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4 钟秉枢.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14.5 刘劲松,刘欧美,李正中.论我国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4).6 刘江山.”体育回归教育”的理念探索.内肛科技J.2007(2).7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6):7578.8 赵一平,赵先卿,马力.对”体教结合”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64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