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626521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最终定稿 第一篇: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实践情况 (韩鲲)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05017107) 摘要。总体看来,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时期,大力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紧紧围绕我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形象,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繁荣、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生态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 1*生态环境的

2、理解 1.1生态环境的概念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

3、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1.2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影响很大。它的主要形式有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类型。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

4、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2*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2.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21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 2.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

5、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 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 2.3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

6、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州。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 3*生态环境规划 3.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对主要江河岸线、大中型水库、重要湖泊、重要的交通要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7、水土流失易发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对高明、三水森林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严禁一切严重破坏森林植被的工程项目建设。改造生态效益较差的林地,加强山区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对乡土树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及时改善土壤肥力,引进新的树种资源。 3.2水环境保护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

8、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3.3大气污染防治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约有6亿多吨。污染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生活污染源:如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燃煤排放的烟尘和废气。交通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排放的废气。工业污染源:如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氮肥厂、烧碱厂及其它各类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粉尘。主要大气污染物有两大类: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氨、氯气等)颗粒态污染物(如烟、雾、粉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学会保护大气

9、不受污染,保护地球环境,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3.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第三,强制回收利用。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 4*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

10、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

11、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4.1可持续发展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

12、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4.2当代可持续发展实践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

13、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

14、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4.3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 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

15、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5*生态道德教育 5.1环境生态道德的本质环境生态道德是以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环境生态道德意识,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为内容,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和生态平衡为目的的生态行为规范。 学校环境生态道德与传统社会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第一,两者研究的对象不同,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