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625327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企业国际化与集团化发展思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道路的思考目 录一、概述二、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三、 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研究四、 实证研究中国国际旅行社(CITS)企业集团化发展五、关于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的思考得出的结论 佳 木 斯 大 学 旅游管理学院 09级学生李天龙 一概述根据国际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市场前景广阔。2004年7月,中国提前对现入世承诺,允许在华设立外商独资旅行社。随着最后底线的突破,中国旅游业的垄断壁垒开始瓦解,规模巨大且快速成长的中国旅游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惨烈的国际竞争。外国旅游集团公司的

2、进入和我国旅行社企业经济效益的逐年滑坡,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行业管理者和企业领导人深刻地感受到规模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表明:集团化将成为旅行社企业确求得生存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也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势力的根本途径。二、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旅游企业集团属于企业集团的范畴,它以旅游企业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众多的旅游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进行集团化经营的动态过程。旅游企业集团化的主要功能有:一是由规模和范围而来的效率优势;一是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节约而来的成本优势。然

3、而,回顾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的历程,其现状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1989年,国家旅游局批准设立国旅集团,国旅集团于1992年经国务院经贸办(现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成立。国旅集团经国家旅游局推荐成为旅游行业唯一进入百家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行列企业。中旅集团和青旅集团也同时成立;1995年1月隶属铁道部的华运铁路旅游集团成立,其间地方上的大大小小旅行社集团相继成立。10多年的发展进程,我国旅行社集团化步履维艰,旅行社业“小、散、乱、差”状态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三大旅行社集团(国旅、中旅、青旅)除国旅集团的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外,中旅集团和青旅集团都趋于停滞状态,从而导致三大旅行社集团的

4、市场占有率总和不断下降。这说明旅行社集团化以后,其竞争力不但没有大幅提高,而且有下降态势。跨地区的联营更是障碍重重,例如中国最著名的CITS品牌,各省市都在用,实际上却无资产纽带和统一的管理模式。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国的旅游企业在集团化的发展过程究竟应该如何选择?三、 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进程研究“他出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内外大型旅行社集团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1欧美旅行社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国外旅游企业集团,特别是欧美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可以用三个一体化来概括,即“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国际一体化”,三个层次逐次发展。a横向一体化(水平分工

5、体系)。是指获得与本企业竞争企业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其控制,以促进企业实现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战略。20世纪的60年代,欧美地区的旅游企业的数量增加很快,有些旅游企业选择了横向一体化的道路,通过横向扩张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八、九十年代旅游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发展起来,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在美国,1987年3个主要的旅游经营商International Leisure Group,Horizon Holidays和International Thomson Organization己经控制了竞争最激烈的航空包价旅游市场中70%的份额,而1988

6、年美国前4位旅游经营商的业务量已经占到了整个度假市场的62%。80年代中期,一些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认识到,只有做到强而愈强,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出现了一批“巨型旅游企业”。这些大规模的旅游企业布点广泛,有能力通过大业务量与旅游供应商谈判得到较低的价格,能够向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保证通过全面管理来节约客户的费用的支出。大规模的旅游企业布点,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成本优势使小企业越来越难与之相竞争,同时由于大规模的经营也提高了市场进入的门槛,降低或转移一般的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量在降低平均管理费用的同时,提高了企业与航空公司、饭店等上游供应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有能力将竞争对手排挤出局,减少了竞争

7、对手的数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b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又称垂直一体化,是指企业的活动范围后向扩展到资源供应源或者向前扩展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纵向一体化有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形式。对下游企业的兼并或在企业中扩展下游企业的职能被称为“前向一体化”。在旅游企业中处于上游位置的企业通常资金雄厚,而下游企业通常投资较少,这样前向一体化成为可能。由下游企业扩展到上游企业职能而进行的一体化称为“后向一体化”,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旅行公司、美国的运通旅行公司就是“后向一体化”。随着旅游企业专业化经营程度的加深,企业资产的专用性越来越强,市场交易费用越高,要求通过一体化来节省费用的动机也越强烈。c. 国际

8、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欧美旅游企业正在经历国际化、集团化进程。例如,德国的德国空运公司于1992年购买了托马斯库克旅行公司;法国的欧洲铁路卧车公司拥有西班牙最大的旅游经营商和代理商联合企业厄瓜多尔旅行社近3/4的股份。在美国,最大的零售旅行代理商美国运通旅行公司也在1991年到1993年的3年间先后收购了巴西、瑞典、德国、澳大利亚的几家比较大的商务旅行代理企业,增强了国际一体化经营的程度。1994年卡尔森旅游集团(Carlson Travel Group)与法国Wagonlit Travel组成合资企业(Carlson Wagonlit Travel),在125个国家中拥有4000家分

9、支机构的Brune Reiseburo。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秘籍就是掌控“两源”和三个“一体化”。也就是上游掌控旅游资源,下游掌控客源;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和国际一体化。在纵向一体化中,又有旅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兼并或扩展的“前向一体化”和旅游企业通过控制上游资源的“后向一体化”。2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进程。我国的旅游企业,从建国初至今共经历了三个快速发展阶段:(此处以旅游企业中最活跃的企业旅行社为例加以说明)a. 1978年至1987年的垄断经营阶段。这一时期属于“外联旅行社接待旅行社”的构成模式。这段时期里,我国的旅行社是接待海外来华旅游的事业部,主要从

10、事外事服务。其具体业务包括两种:其一是外联业务,即与海外的旅行商联系,将其招徕、组织的旅游者带到我国来观光旅游;其二是接待业务,即为已经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提供翻译、导游、食宿、交通、购物等服务。相应地,旅行社也划分为外联社和地接社,外联社是少数处于出入境口岸城市的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旅行社,其主要任务是外联,同时也承担部分接待任务。接待社是处于广大旅游区域市和主要承担中转任务数量较多的旅行社,接待社不能从事外联业务。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行业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分工是基本明确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但是由于此时的旅行社只是外事接待的事业部门,还没有向经济产业转变,因此,所谓批发商和零售商在很大

11、程度上只是套用和类比。b. 1988年至1996年的逐步竞争阶段。这一时期属于“一类旅行社二类旅行社三类旅行社”的构成模式。这段时期里,从事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后,在入境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随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由城市周边游、区域内中短距离旅游到跨区域的远距离国内旅游,到周边国家比邻地区的边境旅游,再到自费出国旅游和出游目的地国家日益增多,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不断扩展。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原来以单一入境旅游接待为基础的业务分工逐步被打破,但新的分工和结构还没最终形成,所以这一边缘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结构变化快、不稳定和旅行社分工不明确,由此还产生一些混乱现象。

12、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专门经营国内旅游业务,逐步形成了以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为法规依据的一、二、三类旅行社的划分。一、二类社仍以招徕、接待入境旅游为主,三类社专门经营国内旅游。c. 90年代末至今的调整阶段。随着出境旅游的兴起,从而出现了以旅行社管理条例为法规依据的国内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类别划分7。这一时期,少数大旅行社向综合类型发展,业务类型可包括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以招徕、组团、发团和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为主,兼做接待、收客等业务,并在境内外形成比较健全的网络结构,是我国旅游市场的大批发商;目前相当一部分实力和基础较好的旅行社,将发展成为专做某一项或某

13、几项业务的专业旅行社并在所经营的业务种类和区域范围内形成一定的网络,总体看是批发与零售兼有;绝大部分旅行社将发展为专门以横向接待、代理收客为主业的旅游零售商和小代理商。目前我国旅行社行业中,既有少数规模大、实力强、入市时间早的旅行社主要经营联团、组团等旅游批发业务,也有一部分小社、新社专门经营地接和代其他旅行社收客等旅游零售业务,但更多的旅行社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分工,几乎是眼前有什么业务就做什么业务,甚至是否合法都不予考虑,更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类别调整以后,同一类别的旅行社在相同旅游业务上的经营权相同,如国际旅行社在入境旅游业务上不存在外联和接待的分工限制,国际

14、社在其他旅游业务和国内社在国内旅游业务上也没有对批发业务、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分工限制。3、 我国旅游企业与欧美国家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我国以及欧美国家旅游企业集团化整个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对其产生变化的原因的阐述,可以发现,由于我国与国外的旅游企业在最初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造成了以后不同的旅游企业经营现状。A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造成我国旅行社业现在这种局面的根源有两个:a. 我国旅游业走的是一条非常规的发展道路。建国初期,由于国情原因和国家对旅游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的三不政策,以及接待外国客人成为一种政治任务的特定历史现象,使得我国旅游业首先发展的是入境旅游,而不像其

15、他国家的一般规律首先发展国内旅游。而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是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起点的。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水平较低,旅游基础薄弱,为满足国家创汇的需要,入境旅游仍占主导地位。90年代后,中国公民旅游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企业在起步时本身就不是应市场需求而发展的,作为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盈利并不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研究欧美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进程可以发现,水平分工体系的缺点在于业务范围广,深入程度不足,工作重点分散,规模程度差。随着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企业逐步走向企业化和市场化,这种模式显然不仅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反而会阻碍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的发展。b. 政府力量的强势介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施鼓励建立企业集团的产业政策,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导致政企不分,对于在改革开放以前完全由政府控制的我国的旅游企业,政府行为在其发展中更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级主管部门出于种种考虑,动用行政手段构建了今天的旅游企业集团。这些旅游企业集团地区,部门分割现象严重,仍然隶属或挂靠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政府部门,集团和主要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政府部门委派,集团和成员企业运行的动力不是市场规律和利润法则,而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或者某个领导人的长官意志。旅游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