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624132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学期物理学探十三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3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利弊。4认识杠杆,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5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知道轮轴和斜面也省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通过探究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2、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3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5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探究实践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活动目的】1感知并认识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3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活动准备】1知识准

3、备。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弹力是由于_而产生的。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_。2器材准备。需要的器材:_3思考。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活动过程设计与安排】1写出探究活动的过程安排。2总结归纳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交流与探索】1怎样避免损坏弹簧测力计?2如果你的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刻度,该怎么办?探究二重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感知重力是有大小的,感知重力的方向。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学会通过列表和作图的方法研究

4、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受力物体是_。用线吊着一个物体静止不动,物体受到_力和_力的作用,这是一对_力。2器材准备。需要的器材:_3思考。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活动过程设计与安排】1写出探究活动的过程安排。2设计表格,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图象,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表格设计绘制图象4总结归纳。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关系是:_。【交流与探索】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点,所受重力是否变化?探究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

5、因素有关【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和实例,感知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_,方向_,并且作用在_,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物体在一对_力的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2器材准备。需要的器材:_3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_【活动过程设计与安排】1写出探究活动的过程安排。2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总结归纳:【交流与探索】1实验过程中采取了什么物理方法?2实验结论告诉我们,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探究四 杠杆的平衡条件【

6、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杠杆。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3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作用。【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什么是杠杆的支点?什么是杠杆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什么是杠杆的平衡?2器材准备。需要的器材:_3思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满足什么条件,杠杆就能够平衡?【活动过程设计与安排】1写出探究活动的过程安排。2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总结归纳杠杆平衡条件。【交流与探索】1杠杆平衡条件还有哪些表达形式?2对比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有哪几种情况?实践中有哪些应用?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进

7、一步认识和识别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3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如旗杆顶端的滑轮,它实质是一个_杠杆。轴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实质是一个_杠杆。2器材准备。需要的器材:_3思考: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有什么作用?_【活动过程设计与安排】1写出探究活动的过程安排。2完成下面的作图和表格设计。定滑轮动滑轮组装定滑轮的情景草图表格设计组装动滑轮的情景草图表格设计3通过比较总结归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_。使用动滑轮:_。【交流与探索】如何才能既发挥定滑轮的优势又发

8、挥动滑轮的优势?画出你的设计草图。诊断反馈第一节 弹力1测一个约为8N的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A量程10N,分度值0.2NB量程5N,分度值0.1NC量程5N,分度值0.5ND以上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上的最上刻度就是它的量程B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C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拉力的大小D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拉力,也可以用来称物重3如图13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点,然后还应当观察它的_和_,此时手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_N。图1314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中得到: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

9、的伸长与拉力的大小成正比。根据这一结论,小明用5N的力拉一弹簧,使弹簧伸长了3cm;小芳用力将这个弹簧拉长了4.5cm,则小芳拉弹簧的力是_N。5小华同学在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下数据。实验结束后,加在弹簧自由端的拉力消失,弹簧长度回到10cm。请你对表中的弹簧的长度数据进行研究,填写对应的弹簧的伸长数据。并分析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结论是:拉力的大小F/N02468弹簧的长度L/cm1011121314弹簧的伸长L/cm0第二节 重力1g9.8N/kg,所表示的意思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它的质量的9.8倍B1kg就是9.8NC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10、是9.8ND质量是9.8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2飞向球门的足球,若不计空气对它的作用力,则球( )A只受脚的踢力B不受力C受重力和踢力D只受重力3下列关于重力和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B重力方向垂直于支持面C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大D重力越大的物体,它的质量也越大4有关重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物体重力的工具是天平B测量物体重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C重力的单位是千克D重力的单位是牛顿5物体由于_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可称为_。常用字母_表示。6重力的作用点,叫做_。7重力的大小可以用_来测量。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_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重的数值。

11、8实验表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比。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写成公式为_。9建筑工人常用重锤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这是利用了_性质。10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小木块,木块受到了_力和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为_和_。11一名中学生的体重是490N,他的质量是_kg。12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质量之比为35,其中乙物体所受重力为100N,则甲物体所受重力为_N。13小球重20N,在图132中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图13214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实验记录如下表:被测物体物体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G/m的平均值N/kg物体10.1

12、0.999.9物体20.21.969.8物体30.32.919.7(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和_;(2)在上表空白处填出比值G/m的平均值。(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15质量为500g的书受到的重力为多少牛?16体重是588N的人,他的质量是多大?17有一铁块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重力为19.6N,问此铁块能不能在称量为500g的天平上称它的质量?第三节 摩擦力1下列各种做法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向结冰路面上撒些渣土B乒乓球拍上粘有橡胶胶粒C把生锈的针磨得光一些D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2马用力拉一辆满载的车,车仍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没被拉动,此时车子受到的( )A摩擦力与拉力相等B摩擦力大于拉力C摩擦力小于拉力D摩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