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6178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三)(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切实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以下简称“双减”),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精神和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X办发202135号)要求,结合XX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2021年年底,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完成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

2、培训机构审核登记,预收费达到有效监管;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得到有效减轻。2022年年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核登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动态清理“隐性”学科培训行为;持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总结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完善规范严密的制度体系,形成监督评价的长效机制。2023年年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好学足,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校外培训更加理性,睡眠时间更加充足;建立完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数字化监管水

3、平;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二、重点任务(一)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切实履行学校作业管理主体责任,明确校长职责、部门职责及教师职责,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统筹,明确专人负责,每学期初对学生作业作出详细规划,对日常作业总量进行审核监管。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定期组织开展作业评价,加强过程监管,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程标准。2.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要保证学生充足睡眠时

4、间,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应按时就寝。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也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时间。3.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加强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围绕作业的目标、内容、难度、类型、数量等关键要素,通过选编、改编、自主创编等方式,科学设计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要对选自教辅材料的作业进行加工改造,避免简单依赖教辅材料。4.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学校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

5、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严禁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5.加强作业反馈辅导。教师要切实履行批改作业职责,做到按时回收、认真批改、全面分析、及时反馈。加强面批讲解,有区别地做好答疑辅导。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积极进行作业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杜绝将学生作业演变成家长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6.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

6、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阅读和文艺活动,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沉迷网络。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二)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切实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具体服务时间由家校协商确定。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经家校协商一致,学校应在工作日提供延时托管服务,也可开展寒暑假托管服务。2.提高

7、课后服务质量。要“一校一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和美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参观科普基地)、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严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不得搞抢进度的集体教学。要使学生增强获得感,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3.拓展课后服务渠道。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市、县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

8、需要的,可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适当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供学校选择使用,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并建立严格的评估退出机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主动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课后服务。鼓励省内师范类院校组织师生就近就便参与当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4.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编制、教育、人社部门要根据已经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做好编制核定到校工作,配足配齐教师,重点向体音美等学科倾斜。教育部门会同发改、财政部门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建立覆盖全域、城乡一致的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相关

9、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保障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因超时产生的运营费用及学生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开支。有关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要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内容之一,作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三)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学校育人

10、主阵地作用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深化“大学区”管理改革,实施“大学区”管理改革再提升工程,落实城市“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工作任务,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常态化交流,促进优质师资流动。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树立正确质量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

11、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3.完善考试评价工作。降低考试压力,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备考、违规统考。合理控制考试难度,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不出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

12、家长,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积极探索完善过程性评价办法,建立以校为本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4.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取“等级”呈现,招生录取计分科目采取“分数”呈现。进一步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政策,确保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80%,适当向农村初中和城区规模较小初中倾斜。普通高中按照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招生,实行“公民同招”。5.优化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13、与应用,建立多元开放、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聚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录制在线课程,利用国家、省、市、县、校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要依托XX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构建“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新生态。加强“互联网+乡村教育”建设,推进城乡学校在“云端”融合发展。加大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积极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6.完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机制。教育部门、妇联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办好中小学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平台,

14、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充分发挥家庭育人功能。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加强家校沟通联系,形成家校共育新格局。(四)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1.加强培训机构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属性,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培训机构章程建设,明确党组织关系隶属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机构党建工作负责人和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把好培训活动政治关,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2.建设数字监管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XX市校外培训机构服务管理平台和预收费

15、服务平台,与“双随机、一公开”“双公示”等系统对接,将培训机构基本信息、收费、课程、合同、教师、党建等信息全部纳入平台,构建准入、监管、执法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智慧监管平台,提升校外培训机构的数字化监管水平。3.规范培训机构审批登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部门为面向中小学生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体育部门为面向中小学体育类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科技部门为面向中小学生科技类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分类制定设置标准,严格审批;依法

16、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审批通过的纳入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4.实施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明确本领域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准入方式,并强化日常监管。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由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设置标准后,再实施分类归口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校外托管机构的日常监管,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统筹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培训机构管理,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5.严格限定培训时间。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