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61742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2014面瘫中医诊疗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

2、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

3、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推荐精选2.西医鉴别诊断(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三)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

4、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

5、、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推荐精选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

6、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一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筋经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针刺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

7、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一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推荐精选膈俞。2.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

8、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3.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 ,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4.本科特色治疗名老中医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运用:(1)刺络拔罐法:分别位于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颊车等部位刺络拔罐。操作:每次选取两个部位用三棱针点刺35个点,速用闪火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每个部位出血35ml,留罐时间

9、不得超过5分钟,以上部位交替使用。(2)经筋刺法: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操作:以瘫痪经筋透刺、围刺、排刺为主。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针1-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攒竹透向睛明,进针0.5寸,手法同前,施术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1.5寸,施术同前;四白、迎香分别透向睛明,进针1.5寸,施术同前;人中、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寸,施术同前;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1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总计施术2分钟,以上针刺施

10、术后留针20分钟。(3)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醒脑开窍针刺法调神,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印堂横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1分钟;四神聪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推荐精选(二)推拿治疗1.治法:舒筋通络2.原则:发病一周内面部一般不行强刺激推拿手法,可根据病情,行轻柔和缓的手法及上颈段规范颈椎整复手法。3.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床边,用一指禅推法自患侧印堂、睛明、攒竹、丝竹空、阳白、承泣、迎香、下关、颊车、地仓、颧髎,往复施术5分钟;按揉下关、颊车

11、、颧髎、太冲各1分钟;抹前额部1分钟;擦面部,以透热为度(注意不可擦破面部,可用凡士林作介质)。患者坐位,先按揉双风池、对侧合谷各1分钟;继之拿风池穴1分钟。(三)中药治疗(本科特色治疗)1.中药内服方a急性期(初期):选方:焦树德教授“正颜汤”加减治法:散风活络,化痰解痉方药:荆芥9g 防风9g 全蝎6-9g 白僵蚕10g 白附子6g 白芷9-12g 钩藤20-30g 葛根12g 鸡血藤15g 红花6-10g 蜈蚣1-2条 当归12g 山药20g 甲珠2g(冲)(风热者加黄芩10g 菊花12g )用量:每日一剂,3-5剂为一疗程加减变化:兼高血压偏头痛者,加石决明30g(先煎)或草决明30g

12、(先煎)蔓荆子12g兼头晕肢麻者,加天麻12g 白芍15g 杜仲炭12g兼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加全瓜蒌30g 酒炒大黄6g 大云10gb.恢复期:选方:参芪四物汤加减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方药:黄芪20g 山药20g 党参12g 当归12g-15g 白芍12g-18g 川芎6g 生地12g 白芷8g 葛根10g 鸡血藤12g 苍术12g-15g 丹参12g-20g 推荐精选 茯苓10g 甘草6g 2.中药外洗方(适用于急性期)方药:桂枝30g 防风20g 赤芍15g 鸡血藤20g 用法:水煎约500ml,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热敷患部,每天两次,每次热敷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连续使用3

13、-10天。(四)其他疗法1.TDP红外线灯照射(针灸后加用效果更佳)2.搀针:a.部位:内颊车穴(口腔颊粘膜),第1次治疗双侧均划割,以后划患侧即可;b.针法纵向划割4-5下,见血即可,以免损伤大血管,每周一次。3.穴位埋线:适用于面瘫经久不愈者。四、面瘫病的中医治疗难点1.在针刺治疗时如何把握补泻手法的运用。2.针灸治疗面瘫病的最佳作用时间点。五、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及临床体会1.针刺补泻手法的时机选择对疗效尤为重要,经临床观察,患者面部筋脉弛缓者施用补法,筋脉拘急或伴有板滞者施用泻法;患病初期,虽然面部筋脉弛缓,仍用泻法或先泻后补法;患病日久面部筋脉拘急或自觉面部发紧者,仍用泻法,然

14、后扶正,否则邪闭难愈。2.有的人认为面瘫病初期不宜做针灸治疗,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越早疗程越短,后遗症越少。只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即可,让患者知道针灸可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具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3.顾护正气 顾护正气是治疗过程中随时必须注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病因:本病多脉络空虚)正气不足易致邪留,同时也延缓病愈时间。因此,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急性期,祛邪勿忘扶正,不论用针法还是用中药,均以中病即止,切忌针药攻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所以取穴时,足三里与三阴交表里相配,益气活血,用于治疗面瘫各个阶段。恢复期以参芪四

15、物汤为主方加减,以党参,黄芪补血,四物汤补血活血。推荐精选4.局部与整体结合本病病位虽在面部,但治疗要遵循整体观念。针药联合运用的目的也在于全身的治疗。故取穴方法也应以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包括健侧选穴)相结合,面部取穴少而四肢背部选穴较多,病侧选穴少而健侧选穴多(不同时期必须灵活应用)。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症候疗效根据中医症候积分来评定。即(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00%。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面部功能正常,治疗指数90%。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面部功能基本正常,70%疗效指数9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面部功能部分正常,30%疗效指数70%。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二)评价方法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评分,见附表。推荐精选中医病证(面瘫)疗效评价标准症状选项分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