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617399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叔叔于勒》-大赛获奖-国家大赛获奖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了我的叔叔于勒因年轻时不务正业被菲利普夫妇赶出家门,被迫到美洲谋生。于勒在发财后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表示要偿还以前的欠债。这些信件成了家境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一家人制定了许多荒诞可笑的花钱计划。一家人到哲尔赛旅行,在海船上意外遇到了穷困潦倒的老于勒,怕被他牵累,全家仓皇避开。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学习通过人物

2、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文中人物有正确的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突破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对比于勒的称呼变化,体会于勒的地位变化,进而牵出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赶盼躲。寻根究底,挖掘变化的根源,学生自然地归纳出结论:金钱。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1.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2.活动式教学法

3、: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教学过程一、 导读,激趣入题 生活在哈佛尔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港口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导入课题:那么于勒到底是谁呢?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二、寻读,梳理情节 1.教师:“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小说中的原话,点明了于勒与我们一家的血缘关系。(屏幕显示“于勒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请

4、同学跳读小说,“我们”都是怎样称呼于勒的?。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屏幕显示称呼,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思路)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跳读提取信息的习惯。2. 教师:真棒!同学们真是细心的小读者找出了这么多对于勒的称呼呀!“我们”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对他是什么态度? (穷)赶(富)盼(穷)躲。教师归纳:这些称呼皆因于勒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情节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于勒“可怜”,菲利普夫妇“可恨”吗?教师:我看到有的同学默默的点点头,有的则是微微的摇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

5、我们再读一遍文章,从文中找答案吧!三、 品读,剖析人物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小组品味欣赏下面的语句,揣摩菲利普夫妇在希望有时及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导学案提示批注:原文:我父亲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身边的女儿女婿。批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原文: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么胡说八道?”批注:“吞吞吐吐”一词,表现了母亲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恐惧心理。)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是个有办法的人。”明确:运用语言描写,表达了母亲对于勒的期

6、望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改变贫穷生活的强烈渴望,也由此看出了她的自私与唯利是图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明确:“这个贼”一词,表现了母亲对于勒的厌恶之情。“重新”一词,写出了母亲害怕于勒回来给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害怕二姐的婚事会因此告吹的恐惧心理,表现了母亲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明确: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父亲对发了财的于勒充满了无限的期盼之情。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明确:

7、无钱的于勒使父亲说话都变的结巴,异化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语形象的刻画了父亲恐慌的心理。教师归纳: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了样,亲情变了味,一切都因金钱在变。 2.教师:菲利普一家是过着俭朴勤劳生活的小市民家庭,拮据的生活让他们变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他们平凡,但有梦想,就是希望于勒富有后归来改善全家的生活。同学们你们还会觉得于勒“可怜”,菲利普夫妇“可恨”吗?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当你站在他们的面前时你最想说什么? 于勒,我想对你说: 菲利普夫妇,我想对你说:(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归纳: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无奈之处。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3.于勒生活坎坷,菲利普夫

8、妇的态度变化这种种的现象尽收一个人的眼底,他便是若瑟夫(屏幕显示若瑟夫)品读第42、45自然段,说说若瑟夫是怎样的形象?动作描写的体会: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明确:从若瑟夫重复的动作,看出他对于勒的同情。以及他所观察于勒的外貌,看出若瑟夫对于勒的怜惜。心理描写体会: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明确:三个呼喊同指一个人,若瑟夫反复默念,“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所以若瑟夫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若瑟夫小

9、小年纪能如此的纯真、善良、有同情心、富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向他学习,为他点赞!他和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和唯利是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双方的性格。这也正是作者为何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他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友爱,多一点善良,他希望社会能更好一点。(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学生潜移默化中情感渗透,激发学生的同情、善良之心。)小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这个细胞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以小见大,可见其主题是深刻的。四、续写,主题升华同学们,生活或许比小说更要丰富多彩。生活的未知性和可能性需要我们调动全部的智慧去应对。于勒的命运、菲利普一家的命运是如此牵动着我们的心怀,这份牵动就可能滋

10、养我们青春的情怀积淀为我们青春生命的智慧。这就是经典阅读的魅力。小说意味深长的写了我们一家躲开了于勒。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进行创造性描绘,续写小说的结局:(二选一) (1)两年后,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回来了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五、 拓读,作业实践1.本文被选入教材的时候删去了开头和结尾,我们再来看一看你又会读出什么开头: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儿向我们要求布施。我的同学若瑟夫给了他一枚值五个金法郎的银币。我吃惊了。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故事 结尾

11、: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块值得一百铜子儿的银币施给流浪者的理由我读出了 小结:同学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莫泊桑不愧为“世界短片小说之王”,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作品中丰富的人物精神世界,当然他的作品远远不止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文章。 2.读莫泊桑的羊脂球项链,看看文章是否也有这样的魅力?结束语:莫泊桑评论其老师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时说:“似乎就是一部充满深深的极度辛酸苦涩的人间苦难的真实笔录。”其实,莫泊桑自己的这篇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若瑟夫身上寄寓着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冷中还有热,还有光,还有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

12、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犹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让我们再次朗读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呼唤,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投影展示】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引导学生反复动情朗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的】、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国足出

13、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本文属鲁迅后

14、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四、疏通课文、弄清字词障碍

15、:搽(ch) 玄(xun)虚 省(xng)悟 自欺欺人 脊(j)梁 渺(mio)茫 诓(kung)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朗读全文。、思考问题: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二、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