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616039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鸟怜杜宇皆思蜀,山爱峨嵋不向秦”张问陶的山水诗述论【摘要】清代诗派众多,而性灵派因其卓异特出的诗论主张,及其诗人群体领先清代诗坛,成为那个特殊年代诗歌领域的一个标签。张问陶是继袁枚之后性灵派崛起的又一重要诗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清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时代变革的印迹体现在诗人的创作中,就形成他性情自在、性灵独抒的诗歌风尚,以及诗酒清狂、孤高绝世的人格特征。张问陶的山水诗是诗人整个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诗人性灵诗论主张的物质体现,因为山水诗本来的自然状态恰恰符合性灵派天籁自成、不拘陈式的诗学主张。张问陶足迹遍南北,江南京师、湖湘齐鲁,特别秦蜀古道、长江三峡都有他千里奔波的身影,故而他的山水诗

2、不但题材丰富、内容纷繁,而且意境高远、情韵绵渺,有很高的诗学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关键词】张问陶 山水诗 内涵简析 艺术审美【作者简介】时志明(98 ),男,苏州职业大学人文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诗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公八十,我三十,前世已堪称父执。我庚戍,公已未,二十三科前后辈。人海何茫茫,望公如隔世。”这几句出自张问陶寄简斋先生的诗语,满含深情地道出了两个相隔半世纪的诗坛名流间心心相照、声气相投的仰慕之意。张问陶和袁枚年齿相差五十,地域相隔三千,素昧平生,无一面之晤,因了洪亮吉的介引,袁枚始知千里之外,有此千古一遇的知音,于是奋笔疾书,飞鸿传信,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晚出

3、的后辈诗人的敬重和渴盼之情.张问陶接到袁枚千里迢迢寄来的“一纸书”,欣喜欲狂地写下寄简斋先生。虽然张问陶和袁枚因年龄与地域的关系,从未有过正式的交流,在诗学缘渊上没有形成师承关系,但张问陶无论在诗学观念,还是诗歌创作方面均体现了“性灵”的特征,冥冥中和袁枚高度契合,由此,不仅让袁枚感动不已,视张问陶为知已,而且后世论者亦主张将乾隆三大家的袁、赵、蒋,改称为袁、赵、张,此论的典型者莫过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中说:“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故当时已有谓船山诗学随园者,惜乎年辈稍后,地域不接耳。如果类比而言,赵翼与袁枚年齿相当,持论相

4、近,因为相互间持久而牢固的盟友关系,才被世人目为“性灵”派的中流砥柱。衡之赵翼,张问陶明确高标“性灵”的旗帜,直言宣示自己尊奉“性灵”的创作原则,以及始终坚持以“性灵”为宗的审美精神,故而张问陶更应该高居“性灵”派的榜首,成为继袁枚之后“性灵派的旗手之一。论“性灵”派的山水诗,张问陶当之无愧地高居其间.一、张问陶的生平和诗学主张概述张问陶(6-181),字仲冶,又字柳门,号船山。据传张问陶状貌似猿,故又自号“蜀山老猿”,晚年还曾称号药庵退守、群仙之不欲升天者等。四川遂宁人。张问陶出身世代官宦之家,其家族乃清代遂宁望族。高祖张鹏翮(14915),是康熙、雍正年间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

5、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曾随索额图出使俄罗斯。曾祖张懋诚(166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部;祖张勤望(194-157),官至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官至云南开化府知府,(张顾鉴与袁枚在乾隆元年同应博学鸿词试,二人一见倾心,遂订“杵臼之交.事见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四四)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张问陶降生在山东馆陶县,从幼年起,即随父宦游于汉江之畔的均州、荆州、黄州和汉阳.乾隆四十三年,张顾鉴升任云南开化府知府,旋即因荆门“失出案牵连罢职,家产赔偿殆尽,全家生计由此陷于困境,这对后来张问陶思想和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6、张问陶虽然后来陷于家境苦寒的境地,但世代簪缨之家的良好教育仍然使他脱颖而出,成了一代令后世景仰的诗界才人.在家族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尤其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张问陶少小之年,便发愤苦读,博览群书,对诗、书、画造诣极深。贫寒的生活不但没有夺去张问陶的发奋之志,反而让他壮声如雷、雄心万丈:“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杂感)乾隆五十三年(78)三月,张问陶中顺天乡试;五十五年(17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期间,张问陶结识了同年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五十八年(1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嘉庆十年(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十四年(18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

7、改任吏部验封司郎中;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府知府,不数年,因忤上官而辞职。嘉庆十七年(182)春,张问陶带着贫病和悲愤,在极度萧条中来到吴门,寓居于虎丘白居易祠左近,自号“药庵退守”,又号“乐天天随邻屋。”嘉庆十九年(814)三月初四日(公历月23日),一代诗坛宗师张问陶病逝于苏州寓所,享年仅五十一岁。出身仕宦世家,长于名门望族,又做过朝廷四品命官,张问陶的身后却极为凄凉萧索,三个女儿待字闺中,灵柩无力返乡,只得寄厝在苏州玄墓山,周年后,得友人鲍树堂资助,骨殖方始归葬四川遂宁两河口(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茔。张问陶不但祖上诗书传世,而且弟兄妯娌俱能诗,其兄问安,从弟

8、问莱,嫂陈慧姝、妻林韵征、弟媳杨古雪都是名闻当世的诗人,其妻有句曰:“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被传为诗坛佳话。张问陶在诗学理论和创作主张上,与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不谋而合。尽管后世有人非要牵强地说张问陶诗学袁枚,比如余云焕味蔬诗话载曰:“张船山诗清峭拔俗,游戏之笔更为擅长。王雁峰读船山诗云:近体空灵小得名,古诗惜少气纵横.分明欲学随园派,不学随园是矫情.盖船山自评有谁能有意学随园句也.”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756页。(以下引自此书者,不再一一注明版本。)甚至在朱庭珍眼里,张问陶成了和袁枚、赵翼并列“相等”的三大“诗魔”.但详察张问陶家世、郡望和生平思

9、想,他的诗学观念的形成与其说是受袁枚影响,踵武“性灵”轨辙,还不如说是他自身生长环境使然,是他独特个性与天赋的产物。首先张问陶生活在一个充满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家庭中,良好而丰厚的文化气息熏陶并滋养了他独立自主、追求个性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质表现在诗歌创作里,就形成性情独具、自然神会的艺术扩张力;其次,张问陶生长在山川毓秀、烟霞明灭的川中名城遂宁,这里景致幽雅,风光如画,青山隐隐、江流似带,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且涵养了诗人敏警颖悟的慧根,给他以追求真、善、美的玲珑诗心;再次,张问陶成长在家道中落、世道衰退的困顿颠踬之境,生活的清贫使他如一朵寒花,孤傲又顽强;时代的巨变则让他沉冥静思、孤愤激慨,

10、把这些人生的幸与不幸凝聚起来,就汇成其诗歌中追求个性解放、超越世俗红尘而高标真我的性灵诗风。由上即见,张问陶被视为“性灵”诗派的中坚人物,并非诗人有意而为,也不是他刻意追随袁枚的结果。他的“性灵”诗学观的形成出自家庭教育、生长环境和所生活时代的激变,是一种自在自为、自我无意识的思想聚变过程,是诗人内心感情孕育且催生的产物.如果他的诗学主张和袁枚隔半个世纪遥相映照,主要在于二人间心灵的息息相通,以及个人气质和天赋的冥契相合。从客观上说,“性灵是无法复制,也无法模仿的一种感情交流和灵魂碰撞,它只有在心领神会间从诗人的心田深处滋生、勃发,以至蔓延.张问陶的诗歌理论不像袁枚、赵翼那样自成体系,有很强的

11、系统性,相反他的诗学思想如粒粒珍珠洒落于其论文、论诗、题画、题诗、杂感等诗篇中,如果将之精心串联,则焕现并闪烁出耀人眼目的光华. 1.诗歌创作如行云流水,自在自为,不必拘执古人,亦不必从性灵外求取,诗人的天性就是诗歌酿造并成形的“性灵”之源,所以诗歌必须有自我、有真意。“胸中成见尽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飣饾古人书。”清张问陶船山诗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以下张问陶诗文作品均引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注明出处。)(论诗十二绝句其三)“胸中”没有“成见”,消尽一切俗套,让诗人自身的“真阅历”、真性情充溢流荡,形成滚滚不断的诗潮.为了把“性灵”诗的构思,以及创作过程诠释到位,张问陶

12、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道:“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奇句忽来魂魄动,真如天上落将军。”(同上,其四)“灵光”即灵感,亦即诗人对外界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心灵回声,这种感悟如同“天上落将军”,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其所到之处令诗人“魂魄”撼动,“奇句”叠现;不但如此,诗思还象“风雨之“聚,“烟”云之“散”,瞬息万变,离合聚散间,“跃跃诗情突现在诗人“眼前.由于专注于性情,张问陶的诗论特别推崇“性灵”一格,他认为没有“性灵”的诗就是“伪诗,是诗中无我、无情之作:“吁嗟乎!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题法时帆式善前辈诗龛向往图两峰罗聘画)“性灵”和性情有关,亦与诗人的真性、真意、真实语言相切,能

13、够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自我的真实感受,见出本质心性的作品就是“性灵”独具的上好作品。“语不分明气不真,眼中多少伪诗人。喜君一卷新词句,竟作空山独角麟。”(题朱少仙同年诗题后)朱少仙,即朱文治(70145),浙江余姚人,他的诗作之所以能受到张问陶推崇,且流传后世,关键是他摒弃了“语不分明气不真”的诗坛恶习,而能独抒胸怀,见出真我,犹如“空山独角麟”那样遗世独立、唯我为尊,给诗界开出新风尚。张问陶基于“性灵”的主张,他始终认为诗人要具备“性灵”的情怀,达到“性灵的境界,而且诗篇更要呈现“性灵”的精神,充盈“性灵”的气韵,具备了“性灵”的诗人才是真诗人,呈现了“性灵”境界的诗篇才能得以广泛传播:“照

14、影别开清净相,传神难得性灵诗。”(梅花其八)“半生傲骨禁秋风,万事轻心悔少年。剩此手中诗数卷,墨光都籍性灵传.”(秋日其二)“仗他才子玲珑笔,浓抹山川写性灵。”(题子靖长河修禊图)“性灵”既是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更是诗歌创作的方法论.与方法论相关的“性灵诗必须具备虚空本真、赤情如火的特征。由此出发,张问陶诗论的第二个观点便是:2“性灵”的诗人必须纯真,有一颗赤子般的童心,在他们的诗作里见出真情,见出本性,以空灵之笔、浩然真气写出自我的天然心性,为天地立言、为自然立言、为自我的精神立言。“点笔何须画鬼神,破空奇语在能真。”(题王铁夫芑孙楞伽山人诗初集诗人自注:夫人曹墨琴,名贞秀,能诗,尤工楷法。

15、)诗的生命不在形似,不在诡异,而在于“真,“能真”则能让“奇语”“破空”而来,使诗歌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张问陶的心目中,“真”与“情”是相对而生的,有“情无“真”不会产生感人的作品,有“真无“情则让诗歌流于枯寂,毫无生命的价值。“有情那可无真气”(成都夏日与田桥饮酒杂诗其四)“真气”得之天然,为随机形成:“诗为无心如拾得,身从多累转陶然.(同上,其三)“但留真意境,何用好文章。(自题)“莫笑丹青太潦草,最无心处是工夫。”(自题所画)天然形成的“真气和自然山川的激发有关,与诗人闲适无为的心境相通:“忘情到山水,更比闲人闲.笑歌得真趣,随意游尘寰.”(饮酒诗十篇和稚存其八,诗人自注:稚存自京师寄饮酒

16、诗十篇,和之。)“真气是“性情”喷发的前提,“性情”经“真气”激荡排击,便形成浩无涯涘、一泻千里的诗情,因此,“性灵诗歌在“真气”淋漓激越的基础上,必须“性情”恣肆、一汪而深。“转怜桃李无颜色,独抱冰霜有性情。”(梅花其二)“即此眼前真实语,也通诗境也通禅.”(除夜五鼓将入朝独坐口号)“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题杨西禾伦九柏山房诗稿)“独抱冰霜,具有高洁的胸怀,用“眼前真实语”,就能使诗歌产生真“性情”,达到“也通诗境也通禅”的至高意境。“性灵”诗以“性情”为标志、以“真气”为诗格,它出于自然偶得,是诗人的心灵和外物瞬间偶合时所产生的灵感妙悟,所以“性灵”诗的品质高下与考订之学无关.在张问陶眼里,“考订实小技,何足立师道.”(寄贵州学使洪稚存同年)他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