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614958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猪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保育舍生产管理程序 仔猪断奶是继出生以来又一次强烈的应激。一方面由于营养的改变,由食用含0%干物质的液态日粮改为采食含0%左右干物质的配合日粮以及饮用由饮水设备提供的自来水。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产房转入保育舍,并随着着重新组群而引起的咬斗。第三是离开母猪导致仔猪心理上的打击与不适。第四是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患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中又一重要环节。一、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目的是为断奶仔猪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尽量减少对仔猪的各种应

2、激。 (一)、圈舍冲洗保育舍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一栋猪保育期满后所有转入育成猪舍。之后彻底冲圈清理猪舍卫生,将地面栏内、栏杆、料槽、墙壁、漏缝板、屋顶等舍内设施的粪便、污物灰尘用清洗机彻底冲刷干净,不留任何死角,同时将地下管道集中解决干净,并结合冲圈进行灭蝇和灭寄生虫工作,还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空舍消毒 圈舍冲洗干净后对圈舍及舍内设施分别用火碱,TH4(新一代复合型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进行三次喷雾消毒,每次消毒间隔2小时,最后用石灰乳对网床、地面及墙壁进行涂刷消毒,必要时还须薰蒸消毒(方法见消毒程序)。做以上工作后关闭门窗待干燥后进猪。 (三)、预热猪舍准备进猪保育舍采用火

3、炉和红外线供热保暖,接猪前一天应将洗刷干净凉干的灯泡灯罩安装并调试好,升起火炉预热房间,使舍内温度达成2830。一、 断奶仔猪的进猪工作及平常管理 哺乳仔猪在2日龄左右断奶转入保育舍进行为期5天的保育。仔猪在转入保育舍前进行称重以获得仔猪平均断奶重及平均断奶窝重。 分群:仔猪转入保育舍后根据仔猪性别、个体大小、体质好坏等进行分群,每圈为一群,每群325头,同群体重相差不超过0.5kg,弱仔另组一群精心护理(一般在中间靠近火炉部位)。 给水:调整饮水器高度,给仔猪充足卫生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营养药物(如:拜固舒、电解多维、补液盐)以缓解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这个时期严防仔猪脱水,最佳给每

4、栏都加一方形饮水槽并经常加满水(至少对弱仔栏应做到)。每栏至少有2个饮水点,保证10头仔猪一个;不够用水槽代替。仔猪饮水器与地面高度仔猪体重(kg)饮水器与地面高度(mm)5100130551303005353046喂料: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5天进行限制饲喂防止仔猪因过食而引起的腹泻,这个时期饲料应遵循勤添少加的原则,一般断奶后三天采食较少,第三天猛增,这时注意限饲,以天天300g/头为宜。保育期仔猪最佳生长标准体重范围耗料日增重料比天数622kg2.5k8g1:1.4936 (一)、仔猪的环境及其调控1、 温度的调控 仔猪耐热怕冷,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反映敏感,保育舍采用火炉供温,外加红外线灯于

5、仔猪躺卧处局部供温。 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后的前两周温度控制在 230,第三、四周控制在228,以后随日龄的增长和仔猪抵抗力的增强逐渐减少环境温度,保育后期控制在2028。 室内温度控制措施:随着猪只的生长逐渐升高红外线灯的高度,同时撤去或关掉部分红外线灯以减少局部小环境的温度;为逐渐减少猪舍温度,逐渐停掉供热的火炉。适时通风换气,以猪只躺卧自然不挤堆,呼吸均匀自然。 大环境控制:一年四季外界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外界气温对猪舍内温度的影响也最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防止高温高湿的出现;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防止贼风直吹畜体,同时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春秋季节,防止舍温的骤升骤降。2、 湿度的调控

6、 保育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7%,舍内湿度过低时,通过向地面洒水提高舍内湿度,防止灰尘飞扬。偏高时应严格控制洒水量,减少供水系统的漏水及时清扫舍内粪尿;保持舍内良好通风以减少舍内湿度。3、 空气质量的调控(1) 适时通风换气以减少有害气体、粉尘及微生物的含量。(2) 及时清理粪尿以减少NH3和H2S等气体产生。(3) 保持舍内湿度适宜。(4) 及时清理炉灰。(5) 清扫地面前适当洒水。(6) 抛洒在地面上的粉料及时扫除。 、噪音 尽量减小各种奇怪声响,防止仔猪的惊群。 (二)猪群的平常管理 观测猪群状况,上班时观测猪只的采食情况、精神状态、呼吸状态,听猪只的鸣叫是否正常,防止咬尾现象。观测猪群粪便

7、,有无腹泻、便秘或消化不良等疾 病 。检查饮水器供水是否正常,有无漏水或断水现象并及时解决。 4、检查舍内环境状况 检查舍内温度、湿度是否 正常,并及时调控使之符合仔猪的生长发育需要。每次上 班注意,感觉舍内是否有刺鼻或刺眼的气味。 5、搞好弱仔的解决和康复 (1)及时隔离 在大群内发现弱仔急时挑出放入弱仔栏内。 (2)增长弱仔栏局部温度,弱仔栏靠近火炉外并加红外线灯供温。 (3)补充营养 在湿拌料中加入乳清粉、电解多维,在小料槽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对于腹泻仔猪还可加入痢菌净等抗菌药物,以促其体质的恢复。6、减少饲料浪费 天天检查料槽是否供料正常,及时维修破损料槽,防止饲料变质,及时清理发霉

8、变质或被粪尿污染的饲料。、仔猪的调教 根据猪有定点采食、排粪尿、睡觉的习性,调教仔猪使仔猪在靠近料槽侧躺卧,,可采用在躺卧区少撒一些饲料,并保持温度适宜、干燥。靠近饮水器、墙壁一侧排泄,排泄区粪便暂不清扫,将躺卧区粪便清理到排泄区并保持躺卧区清洁卫生,诱导仔猪到排泄区排泄。8、不同生长期的饲料及换料程序 仔猪转入保育舍后前2周饲喂550,第、周改喂51料,以后饲喂52料直至保育结束。为减少饲料更换给仔猪带来的应激,每次换料采用逐渐更换饲料用5天的时间将饲料改换过来。9、防止仔猪腹泻 断乳仔猪由于受到各种应激的影响,仔猪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导致仔猪营养性腹泻和病原性腹泻,发生腹泻应在场兽医指

9、导下对症治疗,严防脱水。10、发病猪只及时隔离和治疗 三、保育舍生物安全制度 (一)、人员1、保育舍工作人员 (1) 每日上班前须经淋浴,更换工作服后方可入生产区,进入保育舍区前须踏消毒脚盆,进入每一栋猪舍前踩踏消毒脚盆,工作人员出入圈舍须踩踏消毒脚盆。(2) 非保育舍工作人员不得出入保育舍区,如若进入须踏消毒脚盆且不得直接接触猪只。(3) 工作人员休假回场后须在管理区隔离48小时方可进入生产区。(4) 工作人员只吃场内猪肉,不吃其它偶蹄动物肉及其制品,并严禁带入厂内。不允许将猪、牛肉及其制品带入本场。2、 外来人员 不允许进入保育舍区。 (二)、物品及用品 每栋猪舍的用品及物品须定点放置,不

10、得串用,小料槽、扫帚、铁锨、料车、注射器等,如若串用须经消毒后方可。 (三)、卫生 每日清扫圈内及走廊卫生,及时清扫赶猪道卫生,及时更换脚盆内火碱水,保持场区整洁。 (四)、带猪消毒及环境消毒 、带猪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带猪消毒,采用新过氧乙酸(好利安)、百菌消30(碘制剂)、TH4(新一代复合消毒剂)、消毒威(酚类消毒剂)交替运用,消毒规定浓度要足,消毒均匀而不留死角,并撑握好消毒的限度,最佳是恰好能使地面湿润而不流淌。 、环境消毒,每周一、三、五进行舍外环境消毒,用2火碱进行消毒,疫情严重时天天进行一次环境消毒。 (五)、防疫及疾病的防治 1、保育舍疫苗防疫程序日龄疫苗剂量注射部位21

11、日龄猪瘟免化弱毒苗头份/头颈部肌肉5日龄伪狂犬基因缺失苗2/头颈部肌肉30日龄链球菌苗2m/头颈部肌肉35日龄O型口蹄疫苗1头份头颈部肌肉5日龄O型口蹄疫苗2头份/头颈部肌肉日龄猪瘟免化弱毒苗2头份/头颈部肌肉根据疫情的变化适当调整免疫程序 2、疾病的防治 疾病的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防止为主”的方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低限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 (1)、发明良好的环境条件,减少应激。平常管理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空气质量、饲料与饮水的供应等的调控对猪群的抗病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2)、妥善解决病死猪,克制病原传播,将病死猪置于焚尸坑无害化解决。 (3)、做好灭蝇、灭鼠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 (4)、采用药物防止与个别发病猪只治疗相结合、饲料拌药与饮水给药相结合的方式防止和控制细菌性及寄生虫性疾病。 (5)、每日做好工作记录。A、 猪群变动。B、饲料消耗量。C、疫苗注射。D、死亡记录。、温湿度。F、特殊事件。 四、保育结束后的转群工作 1、提前三天告知育肥舍。 2、提前一天在饮水中加抗应激药物。 3、饲料刚好吃完。 4、一次一栏的将猪轻柔地赶到肥育舍。 5、避免不良天气(雨、雪、风)。 6、不留任何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