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614144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褶皱描述褶皱得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得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得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暮云岭背斜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4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得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就是:西北翼就是NW315Z60-55,东南翼就是SE135。-/40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

2、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与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得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得倾优直立褶皱。背斜得北西与南东两翼与相邻得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2、断层得描述一条断层得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得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得纵断层,描述如下: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

3、奇峰与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得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得向斜。上升盘得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得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得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望洋贷地形地质图I - 5OT00 jijt 年拽术虫大I空程

4、天春-奥汝在望洋岗地形地质图上, 白垩系底界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FT-?堂最 匕I葬号而一氏I带赤断交岩三叠家端|彳一二里安-一-地茎弃笈今铝以此角度不整合界面把图区分为下构造层与上构造层。下构造层由石炭系、二叠系与三叠系组成,上构造层由白垩系、下第三系与上第三系组成。下构造层得石炭系、二叠系与三叠系组成一个NE-SW延伸得向斜构造,向斜得核部就是三叠系,向斜得枢纽近水平,SES较陡,NW翼较缓,轴面向SE顷斜。上构造层得白垩系、下第三系与上第三系组成一个向NEET向倾斜得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形成之后,下构造层与上构造层均被一条NW-SEtO得逆断层截切。望洋岗地形地质图反映得地质

5、演化:从石炭纪至三叠纪,图区以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一套页岩-碳酸盐岩建造。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图区受到从SEnNW方向得挤压作用,导致石炭系、二叠系与三叠系被褶皱,形成NE-SW句得向斜。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得挤压作用还使图区褶皱抬升,使图区在侏罗纪期间处于不利于沉积得环境,图区因此缺失侏罗系。白垩纪初,图区得东部开始沉降,并依次接受了白垩系、下第三系与上第三系碎屑岩建造。新第三纪末,图区受到从NE向SW方向得挤压作用,导致白垩系、下第三系与上第三系被掀斜,形成向NEET向倾斜得单斜构造,同时还导致图区发育NE-SW句得逆断层,该逆断层截切了下构造层中得向斜构造与上构造层中得单斜构造。金

6、山镇地质发展史金山短地强网自 用s 工-lBRBs*B 上 下 t 中X下 上 中T上 申 也41:早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得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得地形地貌。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一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一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晚石

7、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一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得地层。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得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一南东方向得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得断层与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得西部

8、与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得侵入,形成了花岗岩与斑岩。至今,该地出露地表得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与一个飞来峰。暮云岭地质图分析暮三的也区地形地质阕I ; ZVMXJ心痍叫把步.可七I Jj| 4 | 1/211I尸匕二,*开中n*| f bzfisatf?GJ.卅,中出活*口下野的| v |下右即敢松也Fu, I J?nwr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地理概况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得北庄与南东角得李家村。慕云山地区得山势呈近东西走向,与地层得走向(NE)呈斜交关系,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

9、,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得细水与南部得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地层分布与接触关系由图例可知,本区出露得地层由老到新为:上奥陶统灰岩,下志留统板岩,下石炭统细砂岩,中石炭统灰岩,上石炭统砂岩,下二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硅质页岩,中侏罗统砂岩,上侏罗统粉砂岩,第四系砂、砾石。可见本区缺失了中志留统,上志留统,泥盆统与下侏罗统。从地层分布来瞧,第四系砂、砾石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上侏罗统粉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得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

10、,倾角24度。中侏罗统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得北西部与南部。石炭统分布于本地质图中间。下志留统板岩分布于东南角东流水旁。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可以从地质图上瞧出,下志留统板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二叠统灰岩与中侏罗统砂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统与中侏罗统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奥陶统灰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砂、砾石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地质构造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她们有三点公共特征,分别就是1、轴面向南东陡倾2、枢纽倾伏角较缓3、均

11、为短轴背斜。地质发展史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得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得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11)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2)(C2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得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得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得造山水平挤压力得作用,形成了褶

12、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得中侏罗统(J21)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得局部地区。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得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例题一、综合分析武华镇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0分。1、指出图中各地层彼此之间得接触关系。2、指出图中有几期褶皱构造、它们得具体位置、分别由哪些地层组成及其形成时代。3、过AB绘制构造剖面图(要求恢复地下深部构造形态)。4、简要说明武华

13、镇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武华镇地庙图比例尺I 200000iI lOILinpi-70巾诧v统上富小舜用统H版r侏岁钱LII*rttt皿下三民统1b卜:冷跳EF:总统I中默统国二I卜仃梨统nn蒯*住区中泥#统匡口小芯的豌mF无解统*1 Sr! L!产秋产 片抑产IE1、D2与助角度不整合接触,J1与下伏D2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P1与C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2、图中有三期褶皱构造:第一期志留系,分布在图幅得西北角,第二期D2T2分布在图幅得中部,第三期侏罗系分布在图幅得东南部;其形成时代:第一期形成S2-D2,第二期T2-J1,第三期形成于即J2Z后。3、过AB绘制构造剖

14、面图如图所示(要求构造形态正确,岩层产状倾角与地形线无原则性得错误即可)。4、武华镇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S2M积之后地壳发生强烈得造山运动;S3D健受风化剥蚀,未接受沉积;D2C2在此接受沉积:C3期间处于符号剥蚀未沉积;T2TM次接受沉积;T3末本区再次发生一场大规模得褶皱造山运动,使T2T3M层产生隔槽式(向斜窄背斜宽)线性褶皱构造。二、图9就是北美大峡谷得地质剖面图。A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发育一系列紧密同斜褶皱并伴生断层;B为单斜构造(岩层),伴有海底火山喷发(V);D为中新生界水平岩层;C为水平岩层得底界即古侵蚀面。试指出该地区发生得主要构造事件(构造发展史)。A沉积后发生强烈得造山运动

15、导致强烈褶皱、断裂作用、发生变质作用;经过一段风化剥蚀后地壳下沉,开始沉积B并发生海底火山喷发(V),然后B发生褶皱剥蚀成单斜岩层,形成剥蚀面C;D就是最后沉积得,D沉积后地壳发生强烈得水平隆升,产生大裂谷。三、分析该图得地质构造特征,简述其构造演化史地层方面:两大构造层;J1-J2角度不整合覆盖于下伏、QS与D之上;褶皱:下构造层NE-SVWJ背斜与向斜,上构造层S-N向宽缓向斜断层:F1就是NE-S岫逆断层,F2就是NNW-SSE正断层,F3就是右行平移断层;F2形成时间最晚。岩浆岩:沿着F3断层分布,呈岩脉状演化史:-D稳定沉降,D后受NW-S的挤压,-D被褶皱并发育F1逆断层与F3右行平移断层,沿F3断层走滑拉分形成岩浆岩脉。侏罗纪初北部沉降并接受J1与J2沉积。J2之后本区受到NEE-SW向拉伸作用,形成F2正断层。四、分析地质图并回答问题(一)图中有3个构造层。(二)地层接触关系:1、G1、G2、C3、C2为整合接触。2、Ci1C2与T1角度不整合接触。3、3T2为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