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60953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准备的环境与幼儿发展一、什么样的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整洁有序地摆放着,墙上孩子们的作品与名师的大作左右呼应,窗边绿色的植物和摆着尾巴的鱼儿晒着太阳。活动着的孩子们十分忙碌,有的孩子在独自地写着、画着、摆弄着各种学具,有的孩子倚在沙发里读书,有的孩子则三三两两地观察植物、拼插玩具、搭建积木,还有的孩子围坐在老师的身边共同讨论着制作“汽车”的方法。孩子们的表情专注、积极、平和,他们不停地活动于各个区域之间。教室中老师观察着孩子们的活动,并适时地介入,或帮着孩子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出问题鼓励孩子们深入探究。老师透过环境鼓励孩子们学习,孩子们透过环境积蓄生活

2、的经验、形成人格。这是老师精心准备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透过环境与幼儿互动,他们不仅准备了环境鼓励孩子们积极活动,还要对活动中的孩子耐心观察,善加指导。教师根据孩子们的需要,为他们的生长准备一切用品,观察孩子们如何使用,帮助孩子们清除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一切都井然有序,样样教具都有固定的位置,环境保持美观,用具擦得干净,没有一点灰尘。让小朋友们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新的、完整的,可以让小朋友随时取用。教师本身也会努力让小朋友们喜爱,他们保持清洁、平和、高雅,有吸引力。老师为小朋友而修饰自己,使自己言行动作优雅,教师是环境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准备的环境应具备:1) 明亮的教室

3、,教室中有适合幼儿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区域;2) 有让幼儿任意取放,并能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的活动材料;3) 活动材料摆放井然有序,每样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4) 活动材料清洁、完整,一尘不染;5) 活动空间温馨、美观、自然,带有艺术性;6) 教师保持清洁、平和、高雅,有吸引力;7) 教师会观察孩子的需要,不随意干扰孩子,能适时地与幼儿互动。二、有准备的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一)环境能诱导孩子集中注意力,反复的活动是儿童达到集中状态,不仅能使儿童动作成熟,更能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成熟。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还要继续做的”愿望,有时他们想要反复操作同一活动的倾向非常强烈,甚至在教师的一再劝

4、诱下还坚持自己重复的活动,甚至到达痴迷的状态。这种“反复操作”和“持续的活动”使幼儿沉浸在活动之中,从而到达集中的状态,这种集中注意力的现象,是诱导儿童深入学习的良好的行为基础。仔细的观察孩子手部的动作,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状况,也就是说“反复操作”和“持续的活动”当中存在着某种特定的结构。例如:“夹衣夹”的工作,孩子将衣夹依次取下又夹上,夹上又取下,反复地进行手部的活动,是因为有一个准备好的环境而使其反复操作,孩子的动作也不是杂乱无章的,他是具有一定的运动节律和取放规律的,他们在透过活动把握事物的结构与外界的关系,同时该项结构也在孩子心中结构化,活动方法的成熟与儿童认知结构的成熟是并行的,所以

5、儿童反复的活动不仅促使其动作的成熟,也使其认知结构在活动过程中达到成熟。(二)有准备的环境吸引儿童自由选择活动,使其在自主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发展目标已经物化成了教具,教师根据幼儿生活、语言、数理逻辑和文化学习的不同需要,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这些活动材料以开放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完整有序地摆放在教室中,孩子们依照自己的喜爱、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在遵守活动规则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材料,孩子们通过双手甚至全身肌肉的主动活动建立起了运动系统的神经回路,一次次无意识的活动累积,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活动,直至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完成身体及心智的发展。儿童能够主动参与

6、活动是积极成长的第一步。(三)主动的活动使儿童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向着更加独立的方向发展。在孩子们反复的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其动作的发展与认知结构的发展都在逐渐成熟,孩子们会将活动的经验变成一个个概念收集在自己的头脑中,此时,他们会突然停下来,不再投入此项工作。此时他体验的是对活动过程的满足和得到有益经验的成就感。然后,他会将反复操作时所学到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作为基础,向更困难的工作挑战。这象征着在此工作中孩子两个方面的成熟:一个是运动机能的成熟,一个是认知结构的成熟。而一次次的成熟正是儿童获得独立的一个个基础。由此我们看到,在有准备的教室中孩子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个完整的过程:自由选择工作反复活动达到集

7、中状态体验成功的快乐挑战新的工作。这样的过程会成为一个周期,反复循环。有准备的环境, 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及活动周期,鼓励儿童主动的发展。(四)环境与儿童活动的相互作用,促进儿童主动发展。有准备的环境可以暗示孩子们的行为,使孩子们的行为更为有序、规范。如:有序摆放的物品提示孩子们从哪儿拿的东西放回哪儿去;清洁、完整的物品提示孩子们爱护玩具,轻拿轻放;不同区域、不同内容的活动材料提示孩子们学习的方向和多种学习的方式,积累不同的认知经验。环境还为儿童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以手工、绘画、书写等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在环境中,不仅让孩子们因为欣赏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变得自信,更能因为环境的

8、刺激而燃起进一步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使用环境,在环境中活动,同时也创造着环境,又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再次使用环境、创造环境。环境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教师不仅为孩子们准备一个适宜活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其活动状况,排除一些活动的阻碍,并给于适时适量的帮助和支持,鼓励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将这份“学业成就感”变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以幼儿期所需的东西为基准,以教育为考量所设计的教育环境,能够帮助儿童克服从身体成长到心理成长诸过程中的困难,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利用有准备的环境,帮助儿童主动发展有准备的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环境的使

9、用还需要一定的规则和方法,有目的地运用准备好的环境,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一)从正确的方法开始学习孩子是在活动中学习的,他们对活动有强烈的需求,但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或只要是活动就能满足。应该说孩子都喜欢做有目的的活动,在最初的活动中,他们只是发展其随意肌,以获得按自己的意识而活动的肌肉控制能力。从反复不停的活动中,肌肉的动作便顺着智能的发展寻求持续进行的活动。于是他会把东西分们别类、集合、排列、比较大小或是一对一地对应,逐渐从无意识的肌肉运动走向正确。正确性是激发孩子兴趣的所在,坚持正确的活动不仅不会减弱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反而会形成持续努力的动力,会引发孩子做得更完美的自发性行为。正确

10、的行为说起来较为复杂、正式,实际上它渗透在孩子生活的点滴之中。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把鞋子放入鞋柜的动作是:把两只鞋对齐、拿稳,放到柜子里,鞋尖放到柜底,确认鞋跟有没有靠拢。搬运物品:双手拿着托盘两边的中央,拇指与另外的四指要握稳了才抬起搬运。这些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情,都能以正确的方法去工作,便能引发孩子不断活动的兴趣,就会形成孩子们有序生活、积极有规则的自发性的行为。这也是在有准备的教室环境中没有大段的说教,就能让孩子保持有序的活动状态的原因之一。(二)方法的一贯性靠耳濡目染、坚持一贯形成的习惯保持得最长久。在有准备的教室中,方法的一贯性也是教育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包括活动方法的一贯性和

11、不同施教者指导的一贯性。在进行一项工作的展示时,教师往往会遵循以下的方法:1、真实地做给孩子看:孩子的学习往往先从动作的模仿开始,教师实际的操作可以让孩子将具体的表象印在头脑中,儿童在具体操作中,会根据头脑中的印象活动,并反复操作,直至将具体的形象抽象成某一概念收集起来,再投入新的活动。故而,教师切实地操作给孩子们看是十分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室中随处都有这样的例子,给孩子讲三遍不如真实地做一遍。2、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一项:在示范活动方法或使用方法时,应排除其他不必要的因素,如多余的装饰、缠在一起的概念等,把注意力集中于单一项,则有助于儿童的吸收与掌握。3、分解动作与掌握次序:每一次的展示活动,教师

12、都要分析这一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根据发展的目标将此活动内容仔细分解,正确示范,提示每一个动作,按正确的顺序完成操作。4、正确地实施,缓慢地进行:教师展示活动的目的,就是刺激儿童原本就有的追求完美的倾向,所以正确性非常重要。要想做得正确,必须能沉着地进行。放慢操作的速度,使展示的动作正确地实施,缓慢地进行,使孩子能看得清楚、记忆正确。5、有意识地进行:是否有意识地活动,从表面上看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从实质上分析,有意识的动作带有反思的因素,可以突出活动的重点。此五项教师展示时遵循的方法,贯穿于教师指导儿童活动的全过程,在此环境中不同的施教者都保持同样的态度和方法,并指导孩子们也依循正确的方法坚

13、持一贯的活动,因此而形成了连贯一致的教育环境。(三)教材的阶段性和连贯性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教材是有一定的系统性的,它满足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阶段发展和连贯发展的需求。以日常生活教材为例,刚刚能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手脚的孩子都会做丢、塞、撕、揭的动作,一段时间里他们会拿一样物品捡起来又丢下,捡起来又丢下;或是看见一个洞就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在初期阶段,儿童就以单一的活动为满足,当此动作成熟后,他们又会朝向一个新的目标。丢、塞的动作发展为穿、缝的工作,撕的动作发展为剪的工作,揭的动作发展为粘贴的工作,从而以这些动作为基础,逐渐向创造性活动发展下去,连续性地提高教材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

14、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设有适宜其学习的生活练习、益智、语言、数学、科学、建构、美劳、角色扮演等区域,这些区域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不同需要而设置,区域中的活动材料-适宜其学习的教具,也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而连贯地设置,并应根据孩子们学习和掌握的情况而变更。结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准备的环境能够积极地影响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依照一定的成长规律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一个适宜儿童发展的有序环境但放任不管、任凭其自由发展,就算教材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贯性也不能出现发展性的活动。所以,在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中帮助儿童学习独立、形成健全人格、协助其生命花朵绽放的过程,是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引导儿童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活动,并坚持一贯地有序指导与活动等几方面的协调、整合而进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