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60927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态语言学-以中小学教师之体态语言为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組91430705陳彥君91430714李宛庭體態語言學 以中小學教師之體態語言為例壹、研究動機與目的體態語言,或稱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在人類社會行為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社會心理學家和其他學者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些信號的重要性遠超過我們了解的程度,而其運作的方式,也要比我們過去所了解的更為複雜。體態語言在許多範圍裡亦有極高的實用意義,例如:教育、精神病患的治療、傳播系統的設計、種族關係,以及國際事物等。因其應用廣泛,無法一一介紹並加以解說,故本組將其範圍縮小,希望能藉由研究中小學教師體態所代表之意義及其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以輔助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

2、係,並使大家能進一步了解體態語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貳、教師體態語言之定義體態語言學指的是所謂的非語言信號,依Leathoys(1992,p.12)所歸納是指:以視覺、聽覺及非視覺的溝通系統或次級系統,在特定的溝通內涵中,為達交換同一意義的目的,所做的非語言符號系統的譯碼與解碼。依使用頻率的多寡,主要成分如下:一、動作學(Kinesics)此為非語言溝通中,使用最多且範圍最廣者,包括:(一)眼神接觸(eye contact)眼睛在溝通中具有多重功能,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是維持人際的互動,促進情感的交流,增加親密感(Mehrabian,1968,1970,1971;Argyle,1989,p.40)。

3、教師的眼神可傳遞出令學生警覺(不愉快)或愉快的不同訊息,前者通常在教室控制上,教師以凝視來減少學生的干擾行為;眼神的接觸愈頻繁,愈能維持班級秩序(Andersen and Andersen,1982,p.107;Smith,1988,p.470;Cooper,1995,p.76)。後者則在建立師生關係、提高學習的動機上,教師以眼神來表達對學生的喜愛與溫暖,增進學生的參與感及師生間的相互了解與親密度,維持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Andersen and Andersen,1982,p.107;Cooper,1995,p.76)。另外,在班級教學中,教師與在教室較遠角落的學生眼神接觸,也是一種師生溝通

4、的象徵,表示歡迎學生隨時與教師溝通(Hansford,1988,p.122)。而且在大團體當中,教師無法與每一個學生接觸,所以須設法以眼神與學生保持聯繫。(二)表情(facial expression)教師可運用表情來控制教室互動、調節溝通的進行、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增強或削弱、表達個人的情緒等。尤其是教師的微笑,可營造出支持的、無威脅的教室氣氛,增進師生間親密或溫暖的感受,促進學生正向成就與態度的發展(Smith,1988,p.470;Andersen and Andersen,1982,p.104)。另外,點頭具有如微笑般增進師生親密度的作用。教師對學生微笑,還表示對學生專心聆聽及了解時的回

5、饋(Andersen and Andersen,1982,p.105)。(三)身體動作、姿勢與手勢(body movement, posture and gesture)教師的身體動作主要指在教室中移動的狀況或位置,這又象徵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如果教師經常站或坐在講桌後,可能因為他覺得與學生太接近會不舒服。久之,學生也會感受到這種訊息,而不喜歡接近教師;於是師生間的情緒距離與日俱增。若教師已能在全班走動,卻會避免停留或面對某個角落,可能因為那個角落有某個學生令他感到不適。所以教師應注意自己上課中的移動狀況,儘量在全班經常且自在的走動(Cooper,1995,p.73-74)。當然移動也不要過於頻

6、繁,以免影響師生眼神的交流。我國教師為了板書方便,較常待在講臺上、講桌後。又因學生座位通常為向前的排列式,所以教師也較常站在前排,移動的頻率較少、幅度較小。一個人的身體姿勢常是不由自主的,它會透露出對他人的態度,也顯現出個人的自信心、自我形象及情緒狀態(Argyle,1989,p.37)。身體姿勢若較緊張(如雙手抱胸、雙腳交叉、身體向後),即代表防衛的、冷淡的、不舒服的、不喜歡對方。反之,較為放鬆及開展的姿勢(雙臂張開、雙腳放平、身體前傾),代表親密的、溫暖的、舒服的、喜歡對方的。所以,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姿勢,避免 使學生產生教師冷酷、不友善及不喜歡學生的負面聯想(Andersen and

7、Andersen,1982,p.105-106)。Mehrabian(1971)認為手勢較多的教師,較能營造合作的班級氣氛,促進學生的正向態度。Willett(1976)的比較研究發現,有效能的教師比一般教師更會運用較多的動作,以促進師生互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增進對教學的說明。手勢不僅可協助教學的解說,也在傳達更多的溫暖與教學熱忱(Andersen and Andersen,1982,p.106)。所以教師要留意自己有意無意的手勢,以免使學生覺得(或誤以為)教師是不親切、不支持、不耐煩、不關心、不滿意的。Ecroyd(1969)對教師教室演講的手勢及姿勢,有相當詳細的解說。他認為教師的手勢最好

8、能輕鬆而自然,可惜一般教師不是過於草率、散漫,就是過於呆板、僵硬。若要表現得恰到好處,可依下列原則進行:1. 傾向(toward)學生而不要遠離(away from)學生,要看起來對學生及教學很有興趣的樣子。2. 注視學生,保持眼神的接觸。3. 保持雙手自由,以便隨時能協助你更明顯、有效的表達。4. 手勢的範圍不要高過眼睛或低於腰帶,寬度則約在兩肩之間。總之,手勢及姿勢最主要是為了與學生建立緊密、直接的聯繫,傳達教師的溫暖、友善、熱忱,以及和學生分享的期待。以我國教師而言,也許是傳統教師嚴肅形象的限制,以致於教師的手勢較含蓄,甚至侷限在拿課本、拿粉筆或拿教鞭上,無法發揮手勢的影響力。教師班級經

9、營的成敗,端賴開學最初兩週,對班規、班風及師生關係之建立。有經驗的教師會借助非語言的工具來達成此一目的。尤其是運用表情、身體動作及手勢,使學生認為教師是有效率的、有自信的、溫暖及友善的。初任教者,則會顯得較焦慮與無助(Cohen and Manion,1989,p.133)。所以,不論初任教或資深教師,都要善用表情、身體動作及手勢,以建立自信、溫暖的教師形象,營造有秩序、有效率的班級氣氛。二、聲音學或準語言(Vocalics or Paralanguage)語言的意義需透過聲音來傳達,而聲音本身的特質又會影響語言的含意。聲音的特質包括:音量(voice volume)、音調(voice pit

10、ch)、語速(voice rate)、語氣(voice tone)及某些贅詞或口頭禪(intruding sounds)、停頓(pause)等;這些特質的變化即會改變語言的含意。研究發現,人際聯繫或親密感,大多取決於聲音的表現(Andersen and Andersen,Jensen,1979)。聲音可以表達個人的情緒狀態,例如焦慮時語速較快、音調較高,憂鬱時語速較慢、音調較低(Argyle,1989,p.40)。聲音也可以傳達對他人贊同或支持與否的態度,音調較高、音量較大,代表贊同;音調較低、音量較小,帶有諷刺的語氣,則代表不贊同。聲音還可以傳達對自己或他人的情感,表達正向情感時,語速較快、

11、音量較大、語調較高;反之則可能是負向的情感(Cooper,1995,p.78-79)。教師聲音特質的變化是否影響學生的知覺,尚有待證實;但在停頓這個部分,傳統的教師說話,很少停頓以給予學生思考或反應的機會,等候學生回答問題(候答)的時間亦不足(Smith,1988,471-472)。教師在教完一個單元後,若能停頓較長的時間,則學習效果可能較好(Hamer,1976)。教師常會給能力較強學生較長的候答時間,而對能力較差之學生,反而要求他們快點回答(Rowe,1969)。在音色及語調方面,教師愉快、溫暖的聲音,可促進教室的氣氛。再者,教師的聲音也是學生判斷教師人格特質的指標,如果教師的語氣顯得較不

12、耐煩、不關心及不親切,學生會因而對教室或學習不喜歡或沒興趣(Cooper,1995,p.79)。要使聲音有助於教學,需注意兩個部分,一為有良好的音色,另一為出色的聲音變化。前者的關鍵在正確的呼吸或橫隔膜的運用,後者則在善用聲音的各項特質。正確的呼吸即是能運用及控制橫隔膜的作用,方法如下(Ecroyd,19,p.24-25):1. 左手指輕壓在上腹部(皮帶上方、胸骨及肋骨連結處的下面),然後像狗一樣的喘氣,此時左手指會自然的向內及向外移動。2. 站直,背靠牆,頭、肩、臀及腳跟均靠牆,請另一個人拿一本書壓著你的腹部。當你吸氣時,腹部會將書本向外推。3. 把雙手手指放在腰部(肋骨最底部),大拇指向前

13、,深呼吸時會感到腰部到背部的擴充。正確的發聲不僅可使音色更好,也可避免喉嚨的受傷。我國教師教學時數較多、聲帶負荷較重(學生人數多、教室內外噪音較大),實在有必要學習呼吸或發聲的方法。至於善用聲音的特質,基本上要避免音調過高或過低、語速過快或過慢。若要了解自己的聲音狀況或表現,可以錄音下來客觀評估。三、近體學(Proxemics)與接觸學(Haptics or Touching behavior)教學中的近體學是指師生間的身體距離,以及師生溝通時教師身體的角度或方向。教師與學生的身體距離,主要與教室中學生的座位安排有關。座位安排確會影響師生關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及學生的認知與情意的學習。教師

14、對坐在較前排的學生,會有較正向的知覺與互動;而且高成就的學生,也傾向於坐在較前排(Rist,1970,Brophy and Good,1970)。在傳統排列式座位安排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區(zone of action),為向前的T形區或倒三角形區,教師與後排及兩側的學生互動較少(Hansford,1988,P.126)。所以,為避免師生互動的比率不均,而影響師生關係與學業成就等,教師應有多樣化的座位安排,或經常變換學生的座位。並且在上課中經常的移動、變換自己的位置,以與每一學生能有較公平的身體接觸(Hurt,Scott and McCroskey,1978,p.92-99)。教師肯走入學生當

15、中,與學生縮短身體距離,則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會較為正向(Berstein,1977,p.54)。這也代表教師對學生有較正向的態度,顯得較喜歡學生,與學生較親近。教師與學生溝通時,身體應正向面對學生,否則,會減少師生間的親密感,也沒有視覺的接觸。若不能經常注視及環顧學生,則較不能發掘學生的問題,較不能覺察學生的非語言訊息。所以,有經驗的教師會儘量在課前將板書寫好,以便上課時充分面對學生講課(Barker,1982,p.102)。四、生理特質與修飾(Physical character and artifacts)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研究已發現,外表會影響自信心(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與人際關係,甚至是能

16、力表現與學業成就(Lerner et al,1990;Lerner et al,1991)。類似的研究亦指出,外表較有吸引力的教師,也被認為是較有能力及較能激勵學生的教師(Buck and Tiene,1989,。教師的體型,也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知覺。瘦長型(Ectomorphs)的教師常被認為是緊張焦慮的、自我意識較強、沈默謹慎的,但也可能是有智慧的。矮胖型(Endomorphs)的教師可能被認為是動作慢、沒活力、較懶散,但也可能是溫暖的、自得其樂的。骨質型(Mesomorphs)的教師則被認為是可靠的、獨立的、有人望的、有能力的,但也可能是固執的、好支配的(Cooper,1995,p.71)。總之,教師應增進自己非語言的溝通行為,尤其是中小學教師。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