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607188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支农成效的10年回顾DOI:10.19647/jki.37-1462/f.2018.03.001一、引言及文献综述2007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推动金融支农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围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确了金融机构分类改革、农村普惠金融、涉农资金投放、创新服务产品、发展农业保险、财税重点支持等多项政策框架。总体上看,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种类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农信社、各类小型信贷机构、合作性金融组织、担保机构、保险企业等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多元化、多层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也基本成熟。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高风险、高成本、信息不

2、对称等固有特征仍没有消除,各地在落实中央农村金融政策时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仍待破解。通过对金融支农顶层设计和相关实践的回顾,我们发现,涉农贷款是金融支农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自我国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以来,截至2017年9月,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99.5%,平均年增速为18.83%。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7年9月末的30.5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22%提高至25.6%。从机构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涵盖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他微型金融组织相互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涉农贷款金融服务体系。仅以

3、村镇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例,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有1259个县(市)核准设立村镇银行,县(市)覆盖率为67%。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其中64.5%设在中部地区,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已累计为352万家农户和小企业发放贷款580万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过3万亿元。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3%以上的贷款投向了农户和小企业。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启动时(2009年10月)的2945个减少到1296个;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含计划单列市)从2009年10月的9个增加到29个。金融支农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主

4、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涉农贷款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现有文献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是涉农贷款的投入,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王建国和牛楠(2013)选取19962012年的数据,对易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和农民收入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涉农贷款投入增加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贡献率很低。吴蔚蓝等(2015)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杨正荣和盖振煜(2015)的研究显示,涉农贷款投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其贡献度仍有潜力可挖。二是随着涉农贷款的投入,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并不显著。如夏遨(2017)对涉农贷款及贷款结

5、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涉农贷款投入加大并不一定能拉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涉农贷款被农户用于维修房屋或生活使用,短时间内并不能起到增加收入的作用;另一方面,涉农贷款的获得者大多为外出务工人员,他们的收入水平取决于固定收入,并不能通过获得贷款的方式得到提高。(2)涉农贷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武翠芳(2006)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可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此外,农业固定资产对农业产出也有很大的贡献,因此在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加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赵烁等(2012)研究发现,涉农贷款

6、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涉农贷款的投入数量、质量以及农业生产绩效是涉农贷款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陈琦(2013)对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支出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单纯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并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有正影响作用,其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但也有观点认为我国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长期均衡关系不明显(裴辉儒,2010)。(3)涉农贷款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张健华(2008)、岳意定(2008)、王爱俭(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涉农贷款存在着风险较大、担保体系缺乏、营销

7、成本高等问题。陈素芳(2011)指出,区域差异、机构差异导致涉农贷款业务开展不平衡现象的出现。高飞(2013)指出,县域金融机构在政策上扶持方面存在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作用有限、农村金融税收政策优惠不到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许玉晓和王家传(2008)认为,要通过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信贷制度,为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贷管理制度,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信贷投入。本文将研究数据更新至2017年,并采用了长达10年间的时间序列,采用优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ParsimoniousVAR,PVAR),对金融支持三农的

8、成效进行考察。二、涉农贷款变动及投向涉农贷款按照不同的统计角度总共分为四大类,该部分主要从农村贷款、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和全口径涉农贷款这四个方面对近年来涉农贷款的变动和投向进行分析。(一)农村贷款图1显示,20072017年农村贷款余额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增幅最为明显,同比增长达34.2%。2014年农村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3.2%。2009年和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扩大支农再贷款的发放范围和支持力度、下调相关涉农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优化农村支付体系等相关政策;财政部也相继出台了对涉农贷款增量地区进行试点奖励、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定向补贴资金、涉农贷款营业税优惠

9、等财税优惠政策,由此可见结构性的货币、财税政策对农村贷款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农林牧渔业贷款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稳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却从2009年开始逐年放缓,最高同比增长率从2009年末的25.2%,下降到2016年末的4.2%,在2017年9月达到6.2%,相比2016年末稍有回升。值得注意的是,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比逐年下滑,从2007年末最高5.4%,下降到2017年9月末的3.3%。2014年财政部联合XX局,XX局出台对林业贷款提供相关补助资金的政策,当年的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比下滑稍有缓和,说明扶持政策对涉农贷款的支持效果立竿见影,但缺乏可持续性。(三)

10、农户贷款图3中可以看出,农户贷款同比增长率在2009年和2013年出现高点,分别为32.7%和24.5%,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关于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拓宽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等扶持政策收效显著。农户贷款余额占比逐年提升,从2007年末的4.8%上升至2017年末的6.7%。(四)全口径涉农贷款图4显示,20072017年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涨幅达32.1%后放缓。2014年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占比达到28.1%。截至2017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24.9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393.3%,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0.8%,10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

11、.76%;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161.2%,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3%,10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1.58%;农户贷款余额8.0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493.7%,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6.7%,10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0.19%;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30.5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399.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5.6%,10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3%。三、数据结构及实证检验(一)样本和数据1. 涉农贷款的数据按统计口径不同主要分为农村贷款(RL)、农林牧渔业贷款(AFHF、农户贷款(FL)和全口径涉农贷款(FAL)。本文主要检测这4个变量与农民收入、

12、农业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数据选自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 涉农贷款主要服务于农林牧渔等产业,这些产业统称为第一产业,因此,使用第一产业累计值(AGDP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数据来自万得资讯。3. 本应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R)作?榕耳合杖氟闹副辕?但由于统计口径在2013年进行了更改,导致20072017年该数据不平稳,无法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模型检验,故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替代。但后文单独考察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情况时,使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和国家XX局官网。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RCPI,上年=100)是

13、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村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数据来自国家XX局和东方财富网。由于涉农贷款专项统计自2007年9月开始实施,本文数据样本时间选择2007年至2017年9月末;考虑到时间数据的匹配性和可得性,本文协整关系检验(JohansenCointegrationTest)中包含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3月末2017年9月末。图5为该样本区间内各项涉农贷款的波动图。(二)单位根检验用AD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后,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RCPI外其他变量都不能拒绝原假设,都是不平稳的,但一阶差分后数据是平

14、稳的。(三)主要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表3中显示的是四大类型的涉农贷款分别对农业经济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农村贷款、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全口径涉农贷款是引起农业经济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户贷款是引起农业经济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只有农林牧渔业贷款是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格兰杰原因。总体看,涉农贷款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仅农林牧渔业贷款对农民收入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四)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考虑单位时间数据的匹配性和可得性,将继续对2013年3月末到2017年9月末涉农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农

15、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季度数据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1. 模型建立。假设Yt为各个主要变量的矩阵,Wt为各个主要变量的一阶滞后项矩阵,t是指本文数据涉及的观测时间,则向量自回归模型(VAFR可表述为:2. 协整检验。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AR根检验表明模型的系统是平稳的。选择1阶滞后,检查UnrestrictedVAR模型中的I(1)cointegration发现秩为3。用Johansen协整检验估计非线性VAR(3)找到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选用tracetest对残差的非正态性和最大特征值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见表4。表4中,B表示长期协整关系系数,5表示回馈系数,即短期调整偏差使之回到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的速度。H1假设协整关系方程中不含有趋势项,结果显示概率为0.2102,则未拒绝原假设,说明协整方程中可以不含有趋势项。H2假设检验变量FALt=RLt在所有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H2的假设被拒绝,说明农村贷款和全口径涉农贷款这两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