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传播文化保护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60660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传播文化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媒介传播文化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媒介传播文化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媒介传播文化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媒介传播文化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媒介传播文化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传播文化保护(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度工程类别编号研究类型*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工程申报书工程类别_研究类型_课题名称_工程负责人_负责人所在单位_填表日期_制*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申请者承诺: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如果获准立项资助,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报者签章:年 月 日填表说明一、本表用计算机或钢笔认真如实填写。假设使用计算机填写,请用OFFICE套件中的WORD填写。二、局部栏目填写说明: 本表封面上方4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课题名称:应准确、

2、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主题词:最多不超过3个,各词之间空一格。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通讯地址:按所列4个局部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名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工程的研究工作,不含工程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效劳等人员。预期成果: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限选报2项。三、本表包括“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报送一式4份。复印请用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四、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通讯地址:*省*市游仙区仙人路一段30号邮政编码:621000 ,:0(兼 ),电子信箱:msz*my163.一、数

3、据表课题名称群众媒介在灾区民间文化保护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灾后*绵竹年画的保护为例主题词群众媒介 民间文化保护 媒介的社会功能工程类别BA. 重点规划工程B. 一般规划工程C.自筹经费工程 D.委托工程研究类型BA.根底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D.其他研究负责人*性别民族出生年月19 年 月行政职务专业职务研究专长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担任导师工作单位办公通讯地址市(州) 区县 街(路) 号住宅电子信箱邮政编码主要参加者*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第一推荐人*专业职务工作单位第二推荐人*专业职务工作单位预期成果BCA.专著B.论文C.研究报告字数千字预计完成时间年月 二、课

4、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的文化建立和文化生态保护带来了消灭性的后果。地震对根植于灾区的众多民间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害无法用简单的数字衡量。时下,正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着手研究和实施灾后民间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就理论层面而言,学界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研究有从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旅游管理等角度进展的广泛调查和研究。而在民间文化保护的实践上,更多的停留在申报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然而申报不等于保护。李进付促进文化传播与利益平衡,2007:该文拟通过法律手段对民间文化实施保护。主要探讨法律工作者,尤其是知识产权法的理论

5、工作者和具体实施部门在传统文化保护上该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理应根据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对其加以保护。该文对于如何将传统的文化知识形态和现代的法律体系结合,以促进文化的蓬勃开展做出了理论奉献。与此同时,该文还视传统文化保护为世界性课题,从经济利益平衡和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协调各国利益,找到一条兼顾各方利益的保护方案。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2008: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民间文化的根本特性,针对我国面临的形势,对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应完善的法律机制及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展探讨。该文还提及了文化生态保护机制的问题。作者认为:特定的生存环境是民族民

6、间传统文化持续生存和开展的重要条件。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状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文化。彭莉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08:该文主要就在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下,如何保护*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解决保护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理论探讨。该文从政府、传承人、民众、研究人员等四个方面对存在问题进展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以个案的形式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展一些反思, 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贾鑫鑫浅谈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2007:该文提出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被掩埋的生存危机。而我国的民族民间文

7、化保护和开展工作相对滞后,必须将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上国家、社会广泛关注和集中保护的议事日程。作者除了谈及民间文化的特性、保护的现状以及保护的法律手段以外,还卓有见解地谈到 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意义。唐丹试论绵竹年画旅游的现状与对策,2008:该文主要阐述的是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保护和开发的现状及问题。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正处于以旅游促开展的复兴时期。虽然绵竹年画的旅游开发已成功起步,年画博物馆及年画村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从改变博物馆的经营方式、充实年画村景点内容、集中年画作坊等方面改善绵竹年画旅游现状。综上所

8、述,此前的民间文化保护研究未曾系统考察过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生存危机。对于由特大突发性的、具有强烈破坏性的事件所导致的民间文化生存危机及其应急保护机制研究,在国内尚为少见。而突破原有的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法学、旅游管理等理论研究视角,从新的学科角度进展民间文化保护的探讨也不多。在现有的民间文化保护研究成果中,涉及到媒体这一支保护力量的为数不多。虽有谈及,更多的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视群众媒介为工具、手段。本课题致力于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入手,从媒介的社会功能出发,探讨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相关群体、并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保护机制下发挥群众媒体的最大效能来保护灾区民间文化。绵竹年画作为灾区的代表性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9、,是灾后保护的重要对象之一,与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具有密切的关系。就此,将以绵竹年画的保护研究作为个案来进展更为具体和建立性的探讨。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创新性理论视角:民间文化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产生和开展的。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考察其衍生和开展的宏观环境。汶川地震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传承和开展民间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地震所造成的民间文化生存背景的骤变,亟待对灾后民间文化的保护进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在这一特殊背景之下,以群众媒介为研究对象,视媒介为强有力的宣传和舆论监视

10、力量,将系统地就群众媒介在民间文化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进展研究。以期协同各方优势、集结力量,更好地保护灾区的民间文化。传播学者拉斯韦尔认为,传播过程完成了三项主要社会功能:1提供有关社会或其莫局部的价值系统受到即时威胁或处于危险中的警告以监视环境;2建立社会各构成局部之间的联系以应对环境变化;3代际之间的社会遗产传承或文化传承Lasswell,1948。其后,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和罗伯特K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了媒介的第四种功能娱乐功能。在现代媒介系统不断兴旺和完善过程中,媒介的社会功能可以在以上四种功能的根底上不断的被挖掘和细化。在此

11、次的地震报道中,媒介的庞大作用可以窥见一斑。媒介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力量,它可以提供信息、破除谣言、平息恐慌、发动社会群众、维护社会秩序。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在灾后的民间文化保护中,理应充分地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和功能,形成各种保护力量的良性互动关系,使民间文化保护度过此次生存危机。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支撑,本课题将沿着以下思路和步骤进展调查和研究:一、 灾后绵竹年画的文化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的实地调查二、 群众传媒与灾后民间文化绵竹年画保护力量之互动关系研究三、 群众传媒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同灾后民间文化绵竹年画保护之关系研究四、 群众传媒在灾后民间文化绵竹年画保护中的具体形式和操作之策略研究五、 兼论群众

12、媒介在建立民间文化保护应急机制中的作用六、本课题的理论缺陷、应用缺乏及后续研究建议本课题主要内容的观点阐述:一、群众传媒的沟通、发动功能与灾后民间文化保护媒体通过新闻手段提供对事件的详尽、不连续报道。媒介传播的高速度、大覆盖以及较高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了社会环境的监视者。以绵竹年画为代表的灾后民间文化的生存状态如何被公众知晓、政府重视、相关企事业单位瞩目,乃至国际性的文化保护基金、机构的关注,需要动用现代群众媒介的各种新闻报道和节目形式,以此来提请人们关心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并付出实际行动。群众媒介应以此为己任,明确其在灾后民间文化保护中所发挥的独树一帜的非凡作用,敢于担当文化保卫者的责任。二

13、、群众传媒的凝聚与警醒功能与灾后民间文化保护媒介是集结社会力量的发动者。媒介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广泛收集、加工和传递信息,以最有效地方式凝聚人心和人力,并使之朝着解决危机的方向努力。各种传统民间文化形态的消失是我国传统文化开展中的巨大损失,为了防止因地震造成的大*围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绵竹年画的失传,群众传媒应发挥其凝聚和警醒的功能,将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企业的投资行为等一系列相关的有利于灾后文化重建和保护的行为捆绑在一起,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保护。三、群众传媒的消解与地位赋予功能与灾后民间文化保护媒介不只是单纯地从事告知作业,而是按照一定的把关标准进展传媒报道和相关活动。媒介可以通过信息的传

14、播抚慰、消解因危机造成的普遍恐慌和不安。同时,媒介也可以为政府、团体组织、赢利性机构乃至个人贴上特定的角色标签,赋予其社会地位。地震后,百废待兴,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阻碍赢利性组织参与到传统民间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性壁垒理应消除。群众媒介可以发挥其地位赋予的功能,在民众和政府面前,协助赢利性机构获得灾后民间文化保护的时机和权利。而对于与民间文化的传承有直接关系的艺人,媒体则可以通过专题性的人物报道等专栏和节目形式来提升其在灾后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四、群众传媒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与灾后民间文化保护群众媒介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群众的功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屡见不鲜。有学者将媒介的娱乐功能视为一种对群众的“麻醉。诚然,我们不否认媒介社会功能的失调、紊乱及其潜在的负面作用。本课题,将转换这一固定思维,视群众传媒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为保护在后民间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