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60438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语文《寓言二则》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寓言二则导学案课题寓言二则备课人教师:宋亚芳审核人学习人学生:6年课型讲读课文备课时间2014年 月 日授课时间( )月( )日学习目标1借助书中的注释及工具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背诵两则寓言。 2通过比较异同,品味有关词句,初步感受寓言的结构,寓意的表现特色。 3通过对话形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寓意。 4认识趋、遂2个生字,会写寓、宋、谓等9个生字;理解“病”“槁”“亡”等字的意思。在比较中体会文言文的不同词性和“一字多义”。学习重点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学习难点通过对话形式,懂得“做事不

2、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寓意。 课 时二课时学案导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回顾学法 1背诵为学。 为学,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行文简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喜欢为学中的哪些语句?背诵给大家听听。 2回顾学法。 “学贵有法”,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归纳: 读准读通熟读成诵文白对照明白道理 二、看图说寓言,揭题导入 (一)解“寓言”。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小结:“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通常是写短小而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二)说“故事”。 同学们一定知道不少寓言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看图

3、说故事”。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认真思考。 1课件逐图出示相关寓言故事的画面,学生说寓言故事的题目。 2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揠苗助长、愚公移山、滥竽充数、叶公好龙。学生齐读成语。 (三)揭题导入。 1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2理解“揠”。 给“揠”换个字是什么?(换成“拔”)学生齐读课题。 3说寓言。 白话文的揠苗助长相信大家都读过,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生说寓言,明道理。 师:对,你们说的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就浓缩在它的题目当中。 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正音,感知文本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古人用文言文的形式,怎样向我们讲述了这个

4、故事呢? (一)依托注音,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再指名读。 教师随机指导读准“悯”“芒芒然”“予”“矣”“趋”“槁”的读音。 (二)依托译文,读出节奏。 1全文只有两句句,41个字,但不好读,读古文讲究节奏,谁能把握节奏再读读全文? 学生尝试读,师简要评价。 2借助“译文”把握节奏。老师读文言文,学生读“译文”中相应的句子,并在文言文中相应的字后划停顿线。(课件显示相应的停顿线)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自由读指名读去掉停顿线自由读再指名读齐读。 (三)依托译文、注释,了解大意。 1

5、学生自由读译文、注释,了解寓言大意。 2看文言文说故事,并相机理解“悯”“芒芒然”“病”“趋”“槁”的意思。读通文言文,在学生饶有兴味地一遍遍朗读中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洞察心理,学文明意 (一)体会“宋人”的忧。 1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到了课题揠苗助长? (出示句子:“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学生齐读) 2请给“悯”换个字。(预设:忧) 3宋人“忧”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宋人”的担忧:我的禾苗怎么长不高啊?我猴年马月才能收获呀?) 4宋人并非一日之忧,从第一天种下田开始,“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相机出示课件,学生练说。 第一日,宋人趋而往视之,悯其苗之不长。 第二日,宋人趋而往

6、视之,悯其苗之不长。 (二)体会“宋人”的喜 1“今日病矣!”,“宋人”因揠苗助长而生病了吗?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病”的含义:劳累) 文言文发展到现在的白话文,有些词语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如“病”字,它的含义就夸大了。有些词语的含义缩小了,如“走”字,它在文言文中一般理解为奔跑的意思。 2宋人忙活了一天,很劳累,但他的心情如何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矣”和两个“!”中体会到宋人的欣喜) 3练说“欣喜”。 课件出示:宋人虽芒芒然归,但暗喜: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想象宋人的心理,结说) 4交流并指导学生读出“宋人”的欣喜。 (三)完成练笔,理解寓意 这样做的后果

7、是什么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儿子回到家,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话呢?请你写下来。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理解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指导学生注意劝解的语气) 五、了解出处,成语运用 (一)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孟子) 关于孟子,你有哪些了解? 教师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那时开始,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在孟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同学们可以

8、课后查阅些资料来阅读。 (二)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2000多年,被人们广为运用。请同学们用“揠苗助长”这则成语,写写身边的一些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学生写句,交流) 六、落实识字,巩固提高 1多种形式认读在本则寓言中出现的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学生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 3尝试背诵寓言。 (1)自由背诵。 (2)同桌之间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作业:课下独立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邯郸学步,把读后明白的道理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一、揭题导入,链接旧知 1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学生齐读课题。 2链接旧知。 这则寓言故事谁读过?谁来讲

9、一讲这个寓言故事呢?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说寓言,明道理。) 二、初读正音,感知文本 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文。 (一)依托注音,读准字音。 教师随机指导读准“祠”“赐”“卮”“遂”“亡”的读音。 (二)依托译文,读出节奏。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读古文讲究节奏,请同学们借助译文来把握节奏,同桌合作,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中相应的句子,并在文言文中相应的字后划停顿线。 2指名读全文,教师简要评价。(课件显示相应的停顿线)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谁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

10、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齐读去掉停顿线自由读齐读。 (三)依托译文、注释,了解大意。 1结合译文、注释,学生自由练习看原文说故事。 2教师指名看文言文说故事,并相机理解“祠”“舍人“卮”“饮酒”“吾”“固”“子”“安”“遂”“亡”的意思。 三、洞察心理,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 这篇寓言故事的题目为画蛇添足,在文言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2洞察心理。 (1)这人已经画好了蛇,原本理所应当地喝酒,为什么还要说“吾能为之足

11、”呢?请同学们补写他的想法。 出示: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心想:。曰:“吾能为之足。” (2)交流。 预设学生回答:酒反正都是我的了。(板书:盲目乐观) 我给蛇添上两只脚,不是更漂亮了吗?(板书:自以为是) (3)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3劝说“一人”,理解寓意 (1)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 (2)作为旁观者,你会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呢?(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寓意: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四、了解出处,成语运用 1看注释,了解出处。 (1)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则寓言的出处吗?(战国策) (2)关于战国策,你有哪些了解? (教师简介: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

12、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3)在战国策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后查阅些资料来阅读。 2成语运用。 (1)请同学们用“画蛇添足”写写身边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2)学生写句子,再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五、比较异同,赏读文言文 1比较词性。 “卮”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圈一圈,读一读上下文,比较一

13、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交流:前一个“卮”为数量词,理解为“一壶”,后一个“卮”为名词,理解为“酒壶”。 2体会“一义多字”。 解释为“我”的字在两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不同的字,找出来。(“予”“吾”) 在古文中,解释为“我”的字还有“余”“愚”“鄙人”等。需要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我”。 3比较二则寓言的异同。 (1)求同。这两节课我们都陶醉在文言文中,再看这二则寓言,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生动有趣揭示深刻道理。 (2)存异。它们的不同之处呢?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揠苗助长故事情节简单;画蛇添足人物的语言、动作生动形象。 六、落实识字,巩固提高 1多种形式认读在本则寓言中出现的要求

14、会认会写的生字。 2学生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 3尝试背诵寓言。 (1)自由背诵。 (2)同桌之间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作业:课下独立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鹬蚌相争,把读后明白的道理写在书上。1、每完成一项任务,是你闯过了一关,画一个 给自己加把劲吧。2、自学:“静能生慧”哦,独立闯关吧!3、对学完成任务以后先与同桌一起交流探究,这时要“携手前行”啊。未解决问题,待群学一起攻克。4、群学 “思能启智”呢!对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提交全班,师生共同解决。展示要求:1、展形象:声音洪亮,站姿挺拔,自信大方。2、展内容:讲解清晰,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礼貌得体。3、展书写:字体端正,行款整齐。 5、听展要求:会倾听会评价有质疑有补充 6、自我评价:本节课我最精彩的表现: 7、本节课我哪里还有待努力: 1、每完成一项任务,是你闯过了一关,画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