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59208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4单元第8讲1840_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后限时集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讲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 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 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导学号:61600036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C 材料是针对外国人能否入城的问题,与对外开放无关,故A项错误;外国人能否入城与国家主权无关,故B项错误;中方反对外国人入城,

2、以致引发反入城风潮,说明清 政府消极 抗拒南京条约,故C项正确;根据南京条约,在通商口岸外国人要求入城符合条约规 定,故D项错误。2“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 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 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进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圭寸建的时代特征D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

3、专管外事的机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清政府没有彻底放弃,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 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一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明清政府外交衙门的建立是被动的, 故C项错误;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名称上看,衙门体现了封建性,总理各国事务体现了殖民 地的特征,故D项正确。3. 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 “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 最终形成了 “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

4、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B 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故 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 B项正 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工具,关键原因是“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C项错 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 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 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

5、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 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A 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故A项正 确;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5. 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 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

6、 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导学号:61600037】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 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 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慈禧还不是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她不可能被赶出皇宫,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太后皇族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6.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 广积米

7、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 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A 材料中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设想是背道而驰的,故A项正确。7.洪仁坪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

8、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 明了()【导学号:61600038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D 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坪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 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并未体现重振太平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 故D项正确。&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

9、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0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B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由汉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 朝重用汉人超过满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9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

10、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 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导学号:61600039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A 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 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新军虽然是推翻清王朝的主体力量,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佐证的观点,故B项错误;立宪派的革命目标是君主立宪或者军事独裁而非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错误;各省独立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项

11、错误。10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C 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 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经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 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有无“临 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

12、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11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 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临时约法本身在政体构建方面就存在着天生的缺陷,故D项正确。12. 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 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

13、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 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 ()A.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B.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C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 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禾同时体现了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

14、但无具体细则。奕i斤奏 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所有 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讨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材料 二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 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 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请甘

15、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 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 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 原因。(15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分析说明中国法律也必须经外国同意,所以 中国法律实质上也是中外条约。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二小问,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的原因有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 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的原因有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 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第(2)问,分积极与消 极两方面来回答。积极性: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清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