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三)(1)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591961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三)(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三)(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三)(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三)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并掌握菱形面积的求法。2.经历菱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第二环节:知识应用;第三环节:拓展提高;第四环节:效果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因人作业。一知识回顾:图1内容: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菱形的性质及判定,你能完成下面几个题目吗?1

2、.如图1所示:在菱形ABCD中,AB=6,请回答下列问题:(1)其余三条边AD、DC、BC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图2(2)对角线AC与BD有什么位置关系?(3)若ADC=120,求AC的长。2. 如图2所示:在ABCD中添加一个条件使其成为菱形:添加方式1: .添加方式2: .目的:通过一些简单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回顾菱形的相关性质及判定方法,学生从题目入手,不会显得那么古板枯燥,不仅能回顾相关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学生通过题目很好地回顾了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知识应用:1.典型例题:例3 如图3,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为10cm.求:(1

3、)对角线AC的长度;图3(2)菱形ABCD的面积.解:(略)目的:通过例3让学生对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灵活应用,同时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学生展讲、教师点拨后基本能形成比较好的解题思路。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应追问学生菱形的面积和对角线有什么关系,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2.变式训练:如上图3,四边形ABCD是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为12cm,AC长为16cm.求:(1)菱形的边长;(2)求菱形一条边上的高。目的:变式训练的设计,是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菱形的相关性质,同时对于第二问,学生必须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这一结论求出面积进而求出一边上的高。

4、3.方法启迪:同学们在我们刚才完成的例题及变式训练中你有什么方法感悟或者经验?目的:学生完成典型例题后及时总结经验是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的好办法,教师借助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思路,同时对于学习还有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好的学习机会。4.知者加速与补读帮困:知者加速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cm,一条对角线长为16cm,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 cm2.目的: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大多数数学老师我想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太大了,为了不让掌握较快的同学(我们称为“知者”)在陪读中浪费大量的时间,自然分材教学主张这部分同学能够先行一步,课堂上能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我们称为“加

5、速”)。三.拓展提高:如图4,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图7图4图6目的:很多学生在玩耍的时候经常玩纸条,学生非常熟悉这一背景,但是他们很少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这样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一题目对于菱形的相关判定方法也进行了巩固。四.效果检测:1.如图6所示,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它的一条对角线BD长10cm,则ABC= ,AC= cm.2.如图7,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C=4cm,BD=8cm,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cm2.五.课堂小结: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在什么疑问?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知识收获、方法收获、关注问题。总结完成后请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应对本节课方法上,解题思路上进行升华点拨。目的:学生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反思,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归纳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作用。六.布置作业:课本p27知识技能第3题,第4题,第8题;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