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591418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制作说明 主讲人:长沙市十五中语文教师李艳平关键词:赏月、赏人教材版本:人教版学科:语文学科年级:八年级上课程名称:记承天寺夜游制作工具:手机、耳机涉及幻灯片:30张录制时间:7分钟左右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著名作家、评论家梁衡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就来品味其中的一幅神品,感受它的淡雅、高洁。文章的作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请个同学来告诉我你知道有关苏东坡哪些简单的常识呢?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2、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记承天寺夜游时,苏轼身处黄州,那么,苏轼是怎样到黄州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苏轼喜欢写诗、写文,又因为反对朝廷的改革派,所以他的仇敌从他的诗中找出攻击、讽刺朝廷的内容,所以获罪入狱,差点被杀了头,四个月后,他被流放到湖北黄州,身份是团练副使,但这个官职不能审批公文,也不能离开流放地随意外出,所以他表面上是个官员,其实是一个有少量自由的囚犯。记承天寺夜游中还提到他与朋友张怀民一起赏月,那么张怀民是个怎样的人呢?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

3、西元一0八三)被贬黄州,做主簿之类的小官,开始时寄居在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张怀民为人心胸坦然,公务处理的闲暇,便游山玩水来怡情养性,身在逆境但很少悲伤难过,是位品格高洁,心胸开阔的人。 二、 这个有少量自由的囚犯苏东坡,在被囚期间,写下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也被林语堂称为“神品”,接下来,我们就来放声读一读这篇文章。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生读,点评。那么,我们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还非得注意节奏不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本文要注意的字音和要把握的节奏。遂(su)寝(qn)藻(zo)荇(xng)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

4、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请同学们将这些字音和节奏在书上做好标记。接下来,让我们按这样的节奏一起读一遍,感受这篇文章的节奏之美。同学们读得很好。对于这篇文章,同学们昨天已经做过预习,接下来,我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一):解释下列画横线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 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 考虑,想到(3)月色入户 门、窗(4)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 睡(6)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7)

5、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8)但少闲人 只是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二):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地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两个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很不错,那么对于这篇文章的翻译,同学们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请一名学生翻译,指出不足。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那么,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课文。三、赏读文章 (一)赏月 本文是一篇描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

6、么,同学们找一找看,文中哪些句子写到了月色?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径直照进门内,如同热情的人儿邀请诗人前去欣赏美景。于是,作者看到了一幅绝世的水墨画。请同学们齐读这句写月佳句。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空明(清澈透明)作者除了直接点出空明一词外,还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月色的空明? 比喻:作者将月色比喻为积水,又将竹柏影摇曳地姿态比喻为水中的水草纵横交错样子。这两个比喻互相呼应,给人以整体的美感-竹柏影在空明的月色下摇曳多姿,犹如各种水草在清澈的溪水中油油地招摇,很好地表现了月色的清澈宁静淡雅之美。 衬托:作者虽写月却无月字,用月光下能

7、清楚看到竹柏的影子来衬托月色的清澈明亮。(作者是将竹柏分别比喻藻荇,而藻是长条形水草,荇是圆形水草,而竹柏也分别是长条形的和圆形的,影子或长形或圆形都能看得分明,难道不正表示月色的清澈透明吗?)刚才,在我们的品读中,我好像看到了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空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苏轼又怎能不物我两忘、欣喜愉悦呢?月是空明之月,那么人呢?(二)赏人 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但赏月的人却年年岁岁不相同。九百多年前,在承天寺赏月记游的那个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个话题”人是 的人”,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别讨论,等下我们集中

8、交流。好了,现在准备工作做好了。可以自由发言了。聊聊咱们的话题: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什么之人呢?你可以用一个词语,短语也可以。要咬文嚼字地发表观点才好。可能的答案有:自由的(想起就起,想寻朋友就寻朋友,率性而为) 欢欣的(欣然、寻到知音、月色之美) 悠闲的(两个朋友在月色下自由散步,想走到哪就走到哪,无拘无束的,不用担心明天是不是要加班,不用担心孩子的学费是不是要交了。没有包袱) 闲的无聊的(赋闲在家,没有事可以做,所以晚上睡不着,要找个朋友一起闲逛月色) 浪漫的(冬季和朋友半夜赏如水之月,观竹柏之影,拿时光来做赏月这样没有功利的事,确实需要浪漫的情怀)同学们刚才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

9、层面的苏东坡,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在承天寺的月色下,苏轼显得那么快乐自由浪漫悠闲。月光之外的诗人有怎样的经历故事呢?让我们从承天寺的月色中走出来,去读一读文章背后的故事吧!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元丰二年七月,身为湖州知州的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

10、曾被皇帝召回,后来又因政见不合,再次被贬,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被贬被召,一共被贬了八次。59岁被贬到广东惠州,在惠州呆了3年,62岁又被一叶扁舟送到了海南儋州。海南儋州是个蛮荒之地,流放那里只比诛杀九族好一点。 而苏轼是怎么面对苦难的呢?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愿意永远做广东人,乐吃)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我还没睡饱,叫人不要去撞五更的钟吧,乐睡)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 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乐游)从这些背景材料里,

11、你感受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豁达、乐观。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众生面对苦难,大部分人让苦难如泥沙一样埋葬了一颗原本鲜活的心灵,而苏轼,面对苦难,却没有被苦难干扰他的快乐,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在月下欣然起行,看到一片空明月色的闲人,他没有因为被闲置而怨而恼,他的那颗心,没有沾染上世俗的任何尘埃,明净得就像是一面镜子。这样一个了无尘埃、心如明镜的人,是不是也如同这月色一样清澈透明呢?所以,其实,月是空明之月,人是空明之人。 月色如此澄澈,其实是苏轼内心世界的折射。一个空明的人,他就能够摒除杂念,灵魂安宁,他就能认识自我,通达自我,于是在任何时刻他都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苏轼是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这样的人。要想更多地了解,推荐大家读苏东坡传林语堂来吧,孩子们,让我们把今天领悟再一次读出来,背诵出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