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589811 上传时间:2023-08-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活中感悟数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在生活体验中发展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时,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探究学生的喜爱,

2、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教学实践活动,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数的充分感知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比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出生年月,相互比较一下年龄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数字越大年龄越小;要学生报一下自己的座号,说一说各自座号是什么意思,原来它们是表示序号;而电话号码的前面几位代表地区,后面几位数则是随机生成,不代表任何意义。通过活动,学生对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关系吃得透、把握得准,同时使

3、学生感受到数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 二、从生活情境中理出数学概念 许多数学问题是人们在生活情境中发现的,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领悟,会使数学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做实验:把一1 块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水面会有什么变化?把装满细沙的杯子里的沙倒出来?把装满细沙的杯子里的沙倒出来,再放入一块木块,然后装进细沙,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石头和木块占有杯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而且石头和木块的大小不同,所占杯子里的空间也不同,从而理出体积的概念。 在学习倍的概念时,一位教师说:家里来了客人,我

4、们用什么来招待呢?学生议论着。我们按每位客人2个苹果,来了3倍客人,那应准备几个苹果?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招待。一个学生2个2个地往盘子里放了3次。教师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答:3位客人,要放3个那么多。教师又说:每位客人按10颗糖来放,要放多少颗糖呢?再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位学生10颗10颗地往盘子里放了3次。教师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答:因为要放3个那么多。教师说几个那么多不太好说,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该用什么字呢?学生同桌议论,当大家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示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常听说谁是谁的多少倍,用倍可以吗?教师说:我们就试着用倍来说一说前面招待客人时摆放果品的事吧。学生说出了上例谁是谁

5、的多少倍。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让学生再到生活中找倍数实例。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有关个数、次数、重量、长度、时间等倍数关系实例。感受了倍的意义。 三、从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方法 大胆改造课本例题,创设为学生熟知、亲近、有趣的生活情境,是当前生活数字教学的一大特点。例如在教学加9加6时,有位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两个小朋友在教学9加6时,有位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两个小朋友用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装了一些珠子,在玩扔珠子游戏,号杯有9颗红珠子,号杯有6颗黄珠子。两种珠子合在一起共多少颗?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但具有生活性、直观性,而且还蕴含着凑十法的数学关系,有利学生在做中探索、理解凑十法的数学关系,即可将号杯的红

6、珠子扔进号杯,发现6+4=10、10+5=15的计算方法,也可将号杯的黄珠子扔进号杯,探索2 出9+1=10、10+5=15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情境因富有生活情趣而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实现做中学数学。 四、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取之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会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际测量时,一上课,我设计一个情境:学校计划在花园周围建一条绿化带,每隔3米栽一棵柏树。大家想想,需要买多沙棵柏树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一个说:应先量出绿化带的总长度。如果能知道一步的长度,用步测比较方便。另一个说:步测不准确

7、,应该用测量工具测量。第三个说:即使用测量工具,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还是量不准确。这时,我故作为难地说:那该怎么办呢?又有一个说:我们应先到操场上学习测量的方法,再去测量绿化带的长度。我高兴地说: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呢?经过大家讨论,大家认为,先研究如何用测量工具测量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再研究步测和目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操场。 到了操场,同学们自愿组成若干小组。他们首先研究用测量工具测量地面上较近的两点间的距离,很快就总结出了方法: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测出,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当测量的测离比卷尺或测绳的长度大时,显然仍靠两个人是完不成的。于是各小组内又作了具体分工

8、,有的指挥,有的插标杆,有的拉测绳,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几分钟就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前面的学生讲,后面的学生争着补充、修正。通过交流,同学们明白了测量相隔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为什么先要通过测定两点一条直线的道理和方法。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一步的较为准确的长度呢?同学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总结计算方法时,一个说:我用60步走完了40米的一段距离,步长大约是40600.67。另一个说:我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对50米的距离走了三次,第一次走了80步,第二次走了78步,第三次走了79步,步长是0.64米。我没有急于总结,而是让他们利用刚才算出的步长,步3 测指定的一段距离。当每个学生汇报了

9、各自算出的长度后,我才告诉实际长度,并组织他们讨论怎样才能算出经较准确的步长。在合作交流中,每个学生有了更多阐述自己体验的机会,也能受益于他人,还能受益于他人,还能体验到他合作的良好情感交流。 没等下课,同学们就已经用掌握的测量知识计算出了绿化带中需要多少棵柏树,还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 五、从生活现实中感悟数学 长期以来,学生只能解答课本中的题目,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却常常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的责任必须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把数学还原于生活。例如数学圆柱的认识,我这是样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数学的: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茶杯、油桶、热水瓶等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柱体呢?除了美观、方便

10、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数学因素?把这一个生活中常见,又不为人注意,却很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研究、去思考。当时的学生回答五花八门,但都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留下悬念。在教完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又出示一题:李师傅设计两种密封铁盒,一种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请你们帮李师傅选择一下,做哪种蜜蜂封盒既省材料,又能盛更多的东西?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盎然,通过计算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获得问题的解决。像这样,引导学生就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思想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