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58740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城市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倨傲 笑容可掬 矩形 白驹过隙B. 凋敝 纵横捭阖 裨益 劈山开路C. 垮塌 胯下之辱 挎包 纨绔膏粱D. 匍匐 风尘仆仆 蒲草 璞玉浑金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可以说,各省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公共文化资源日趋丰裕,源自中国艺术节的推动是一个重要原因。B. 如果思索一下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2500多年里的变化非常之小。C. 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接近10亿,近年来,有关手机辐射的危害引起

2、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许多相关新闻见诸于媒体。D. 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入侵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3. 以平实的语言表述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作者的创作思想。不超过20个字。(4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20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央视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后,反响强烈。大会参赛者为初中生,成人体验团也同步听写。但成人体验团听写“熨帖”的正确率仅为10%,听写“癞蛤蟆”的正确率也只有30%。一些成年观众

3、随节目自我检测,结果很“汗颜”。大会导演组透露,第一份预测题测试大学毕业5年后的成人,正确率为40%;测试初二学生,正确率达80%。(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你得出什么结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不超过20字。(2分)20(2)根据材料中有关内容,概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举办的宗旨。(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惟公字天球,姓程氏。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至临事简严,僚吏莫能窥其际。尝夜张灯会五门,大集州民,而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终宴,民去,始稍知火。监军得告者言军谋变,惧而入白,公笑曰:“岂有是哉?”监军

4、惶惑不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能隐也。”已而卒无事。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前为府者,苦其治剧,或不满岁罢,不然,被谤讥,或以事去,独公居数岁。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诏书数下褒美。为三司使。不悦苟利,不贪近功。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公以谓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莫能夺。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宦官怒,言陛下虽有欲,物在程某何可得!公曰:“臣所以为陛下惜尔。”天子以为然。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是时,元昊叛河西,朝廷多故,公在政事,补益尤多。而小人侥幸皆不便,遂以事中之,坐贬为光禄卿,知颍州

5、。北京建,遂以为留守。宦者皇甫继明方用事,主治行宫,务广制度以市恩,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其在延州,夏人数百驱畜产至界上请降,言契丹兵至衙头矣,国且乱,愿自归。公曰:“契丹兵至元昊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乎?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不然,诱我也。”拒而不受。已而夏人果以兵数万临界上,公戒诸堡寨无得出兵,夏人以为有备,引去,自此不复窥边。改镇安军节度使,在镇四年,犹上书愿复守边。书未报,得疾,薨于陈州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九。(节选自欧阳修镇安军节度使程公神道碑铭)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前为府者,苦其治剧 剧:繁难B. 议者莫能夺

6、 夺:夺取C. 务广制度以市恩 市:求取D. 书未报,得疾 报:回复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公治政才能的一组是(3分)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 军中动静,吾自知之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 不悦苟利,不贪近功公在政事,补益尤多 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A. B. C. D.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公为人刚正沉稳,不喜言笑,考虑问题条分缕析,严谨周到,大大小小措施皆备,遇到事情镇定自若,从容处置。B任三司使时,有人担心税目繁多,官吏会从中为奸,欲统而为一,程公认为此举舍本逐末,弊大于利,十分不妥。C任参知政事时,程公忠于职守,使得投机

7、取巧的小人不能肆意妄为,但他也因此受到诋毁,被贬谪到颖州做知府。D在延州任上,几百名夏人带着畜产来归降,程公洞察实情,果断拒绝;后来夏人虽然数万兵临界上,却无功而返。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4分) (2)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还,直公。(3分) (3)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寓 驿 舍陆 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1)“九万里中鲲自化”运用了什么典故?出

8、自何处?(2分) (2)颈联有何表达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分) (3)请分析尾联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靡有朝矣。(卫风氓)(2)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4)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5)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7)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8)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山木)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马幼渔 张中行 马

9、幼渔先生名裕藻,是我的双重老师。三十年代初我考入北京大学,选定念中国语言文学系,他是系主任,依旧说,我应该以门生礼谒见。上学时期听过他一年课,讲的是文字学中的音韵部分。马先生虽然是宁波人,风范却没有一点精干善于拨算盘珠的样子。口才也不见佳,因而讲课的效果是平庸沉闷,甚至使人思睡。总之是,因为看不出他在学术以及行事方面有什么突出之点,同学们对他总是毫无惧意,甚至缺乏敬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马先生不过是好好先生而已。 这好好先生的印象又不只是在学生群里。大概是一九三三年暑期吧,整顿之风吹来,触及中文系的也颇有一些,其大者是胡适之以文学院院长的显位兼任中文系主任,稍次是去教师之不称职者。马先生退为只

10、算教授了,后来像是也不再讲什么课,总之是名存实亡了。 三十年代末,北京沦陷了,马先生因为年近花甲,没有随着学校往昆明。他原来住在景山西街,也许为了隐姓埋名,迁到王府井大街大阮府胡同,与刘半农先生的夫人住前后院。其时我和同系同学李君也住在北京,寂寞,很怀念旧日的师友,而师友星散,所以有时就到马先生那里坐坐。我们发现,马先生也很寂寞,更怀念红楼中的相识,于是渐渐,我们就把到马先生那里去当作后辈的义务。 这样,日久天长,我们才明白,在校时期对马先生的认识其实并不对。比如好好先生,这是我们把他的宽厚看作无原则地迁就。其实,他律己很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让。在这方面,可记的事情颇不少。还是任系主任时候

11、,他家的某一个年轻人报考北京大学,有一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先生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又有一次,同学李君请马先生写些字,留作纪念。马先生沉吟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现在国土沦陷,我忍辱偷生,绝不能写什么。将来国土光复,我一定报答你,叫我写什么我写什么,叫我写多少我写多少。”马先生可谓言行一致。北京大学迁走了,他借贤内助善于理财之助,据说生活没有困难,于是闭门读书,几年中不仅不入朝市,而且是永远不出大门。 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第一

12、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忧,马先生有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大概耐到一九四四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人死如灯灭,早晚难免这一关,所谓达人知命,也就罢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七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 (选自张中行负暄琐话,有删节)11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2从文中看马先生的“隐姓埋名”有哪些体现?(4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