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586044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浅谈乡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长春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并形成了以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流观点。由于“三农”问题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决定了这一问题解决也不可能通过单项措施一蹴而就。从长远发展和治本措施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乡村居民这一主体素质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任何外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努力都要与此结合起来。只有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才能使解决“三农”问题获得坚实基础。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长春市双阳区13个乡镇(街道)乡村教育状况的深入考察,对乡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

2、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乡村教育的思路和建议。关键词:三农乡村教育体系对策 一、乡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这种改革同样波及到乡村教育,由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和乡村教育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相互交织,使乡村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乡村教育处于低水平的“普九”阶段,后续教育严重不足。 总体上看,乡村教育主要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普九”教育,初中毕业后升高中的比例很低。吉林省长春市在全国是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根据调查情况,202X年长春地区初中升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05%,长春所辖的德惠市、榆树市、九台市和农安县平

3、均为48.5%,但双阳区仅为297%,分别低了2.8和18.8个百分点。即使达到485的县(市)平均水平,每年仍然有51的初中毕业生流向社会,即使按202X年的升学率计算,也有3139名初中生在毕业后失去再教育机会。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少年队伍,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受教育年限少,缺少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知识,难以担当起推动乡村发展的重任。 (二)乡村教育发展失衡,乡村生源及班额差距明显。 就乡村教育管理而言,我国目前的乡村教育都是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县城、城镇所在地和较富乡村的办学单位条件较好,具有较强的生源吸引力。而经济条件差的乡村,办学条件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决定了同一地区的乡村教育发展也具

4、有不平衡性。从所调查地区的情况看,在双阳区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通中学共29所,在校学生2878人,其中,区教育局直属学校5所,共有在校学生81人,占6%,而其他3所中学,共拥有在校学生387人,仅占4%。双营子乡、土顶镇、佟家乡、长岭乡、鹿乡镇、新安镇、平湖街道办事处等七个乡镇中学在校学生都不足千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发挥作用,近年来乡村生源逐步减少,占双阳区小学总数9%的4所乡村小学招生只占全区招生总数的6.6%,占全区中学总数2%的2所农村初中招生只占全区招生总数的9.6%,乡村部分村小最小班不足10人。靠近城镇的乡村家庭,凡具备能力的都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就学,从而增大了乡村与城镇教育发展差距

5、。 (三)乡村教育设施配备落后,滞后于现代教育发展需要。 受投资不足的限制,乡村教育机构一些必需具备的教学设施缺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调整了高考科目设置和试题评判标准,特别是增加了活题内容和计算机、理化实验、外语听力等必需由一定硬件设备支撑的教育内容。而大多数乡村中、小学都不具备进行这些应试教育所必需的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所调查地区属于乡村教育环境相对较好地区,但仍有部分d级危房需要改造,一些建设较早的校舍到了维修期而难以维修,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远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中小学生均拥有微机仅004台,建立校园网络的学校仅占总校数的6.3%,音、体、

6、美等学科教学设备达标校数仅占6%左右。从而,使得乡村教育的滞后程度加深,无论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还是从增强教育技能的需要看,都严重滞后。 (四)适龄学生入学的积极性不高,过早辍学成为突出问题。 乡村子弟入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考上大学而摆脱农村,能否顺利地读完大学和就业成为乡村学生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实行收费制,就业实行市场择业,使农村家庭承受不起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高风险。教育改革后,无论高中、大学还是研究生教育,都普遍实行收费制,供养一个学生每年必需支付的学费、生活费等在8000元到1202X元不等,即使在县城读高中,每年也需支付5000元左右的费用。而一个

7、普通农村家庭的年收入为600元左右,扣除生产成本和生活费后的可支配收入最多不超过20X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承担每年近万元的大学生费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难以承受。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大学生毕业后实行市场择业,由于经济整体发展步伐缓慢,用人主体短缺,缺少人际关系的农家子弟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算经济帐,不肯在教育上多投资,而是提早要求适龄学生务农或就业,而一些适龄学生感到上学无望,也愿意提早走向社会。 (五)教师队伍老化、断层严重,压力过大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存在。由于乡村教育投资不足,一些乡村优秀教师为好学校的高薪、环境所吸引,开始外流,真正

8、留在乡村教育机构的教师,或者生长在本乡本土年龄过大无法调动,或者是在城镇找不到就业岗位的毕业生。这种状况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处于一种老化、断层状态,骨干教师相继调出或退休,新生力量接续不上。所调查地区的中小学788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仅占71%,而且,这一比例逐年下降,每年约减少3个百分点,而51岁以上教师所占比重,每年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递增。同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行,中小学比较普遍地实行了用人上的聘任制和分配上的非均衡分配办法,赋与校长用人和分配上更大的权限,乡村教师害怕下岗,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影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事业的整体发展合力。 二、加快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因

9、乡村教育滞后而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人口素质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和乡村城市化进程,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发展乡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事关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大计。而乡村教育的发展,又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构建起乡村教育体系,才能推动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采取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要求,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乡村落后于城镇,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城镇的历史条件下,乡村教育落后于城镇也是一种必然。然而,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人才短缺和农村

10、人口素质较低,从而影响了整体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形成“三农”问题,也将制约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需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为构建新型乡村教育体系提供基础和可能。 (二)以有利于乡村教育发展为原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农村教育实行以省市两级宏观管理、县乡村三级具体办学、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乡村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县、乡、村三级组织,而乡村学校又以乡村为主,业务管理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与此相联系,教育管理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加快乡村教育发展,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三)以推动终身教育为核心,构建乡村教育网络。发展乡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内

11、容是提高乡村居民素质,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由于教育过程是连续的而不是割裂的,决定了乡村教育既是终身的,又是体系的,只有建立起乡村教育网络,才能建立起乡村终身教育体系。 (四)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加大乡村教育投入。乡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错综复杂,但核心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的关键是投资体制限制。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乡村教育投资以乡村为主,主要经费来源是农业税中的教育附加,约占农业税额的3%。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实施,这部分费用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下拨,虽然经费来源保证了,但总额很少,难以保证乡村教育发展所必须的限度。即使有些县(市)在改革过程中实行了乡财县(市)管,乡村教育经

12、费由县(市)财政统一拨付,相应教育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但由于经费总量少,只能用于人头费开支,无力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增加教育投入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进行机制创新,形成乡村教育发展的合力。在加快发展乡村教育的措施上,既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和主体地位,以各级财政为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同时,又要运用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于教育事业。这样一来,发展乡村教育涉及到了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涉及社会力量的方方面面,就产生了如何确立运行机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发展合力的问题。从我国现阶段乡村教育运行情况看,政府各个有关部门职责不清,合力不足,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因而,以形成合力为目标

13、,对乡村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就必须理顺乡村教育的职责关系,把乡村教育涉及的组织、宣传、财政、人事、编制、税务、教育、土地、规划、乡镇政府、村委会等主体整合起来,组建具有较强协调力和执行力的乡村教育委员会,用以统率乡村教育工作,起到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只有建立在合力基础上,涉及乡村教育的重大事项才能科学决策、快速实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2X.10 吴式颍. 社.20X2 3裴媂娜. 社.202X. 4陈琦. 社.9 裴媂娜. 社.202X.9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安徽教育出版当代教育心里学.北师大出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教育学研究方法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