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58556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岁儿童的心理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岁小朋友的心理特点 2至3岁是小朋友心理发展的一种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对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一时期小朋友心理的两个重要特点: 一、 结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浮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档的结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档结识活动的萌芽,使她们的结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她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小朋友是表象浮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她过一会儿就忘掉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她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

2、妈,看到与妈妈有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也许由于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浮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楷模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楷模。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某些莫名其妙的动作。随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浮现摸索和求知的萌芽,一般会说出某些父母觉得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原则。父母切勿觉得这是孩子对你的对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浮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结识,自己结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辨别开,意识自己和外界

3、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档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浮现的重要标志是可以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浮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规定和意见。会浮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懂得”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浮现占故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可以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浮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总之,两三岁是小朋友心

4、理发展上一种比较大的转折阶段,她既遗留着两岁此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浮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行对的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浮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宝宝在幼儿园哭闹,究其生理、心理缘由,大概有如下几种因素:、生理上的问题和一般所觉得的单纯的心情上的问题不同,生理上产生的病痛也会让宝宝呈现哭泣的行为,如感冒、发热、肠胃不舒服时,宝宝会由于疼痛、伤心而哭泣。2、生活习气被打乱23岁的宝宝很敏感,这个时分宝宝曾经树立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生活习气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儿园忽

5、然打乱了她本来熟习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本来的又天差地别,这让宝宝感到恐惊和不安,因此会哭闹。3、不顺应生疏环境从熟习的环境忽然到一种本人完整不熟习的中央,宝宝无法对四周的事物产生平安感,并且她不晓得如何和四周的人相处,不晓得本人该做些什么、如何做,从而产生宏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哭泣来发泄本人惧怕的心情。、产生曲折感宝宝在家是众星捧月般被庇护和照顾着的,但是到了幼儿园,不再是惟我独尊,要和其她的小朋友共同运用玩具等,教师要同步照顾好多小朋友,不会对她特别关注,宝宝能敏感地发现到多种“待遇”上的差别,从而产生曲折感,并通过心情反响出来。5、精神不好,想睡觉了宝宝想睡觉了也是会哭泣的缘由之一,

6、宝宝在家的活动时间是十分自在的,主线上累了、困了想睡觉时是不会有什么障碍的,但是在幼儿园不同样,或许正在上学时宝宝想睡觉了,但潜结识里她晓得不可以,因此就会开端哭.在宝宝上幼儿园后,家长要保证宝宝晚上的休息时间和休息环境。6、个性因素除了这些缘由,有时分也是宝宝的个性使然,如有的宝宝自身就比拟胆怯、内向,或是不喜欢与别人相处,这样的宝宝在幼儿园哭泣的几率会更高。、逃避处分宝宝做错了事,不晓得如何面对来自教师的“处分”,只得先用哭来对付。有时候,当宝宝想要向家长或教师提某些祈求时,也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因此,亲爱的妈妈们,当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更加清晰宝宝哭闹不肯去幼儿园的因素

7、了,作为成年人,我们深刻的经历过自己幼儿期逐渐独立的成长过程;而作为妈妈,我们更加但愿自己的宝宝可以健康乐观的长大,宝宝的每一次哭闹,我们的母爱总会让我们毫无道理的心软,可是孩子的成长的核心始终还是在于家庭教育,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做好楷模,还要在理解宝宝的心里状态后有力去引导她们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依赖心理分离焦急 父母才刚离开一会儿,宝宝早已鼻涕眼泪的涂了一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非得做到寸步不离吗?父母也许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在对抗之余,却又对你产生的严重的依赖,一旦离开你,她立即就会哭闹。 2岁正是宝宝产生“依赖”之时,因此这时宝宝会对最亲近的人(父母或重要照顾者)产生“分离焦急”,她就

8、像一块橡皮糖似的粘着父母或照顾者,一刻也不想分开,否则会哭闹不休,如此“依赖”让家长很伤脑筋,就连出门也成了一大难题。在这时,父母常常会考虑与否应当将宝宝送入托儿所。尚有些宝宝此时语言能力较弱,仅仅会以哭闹的方式体现自己的情绪,虽然家长苦口婆心地给她讲道理,她仍然哭闹不止,因此常常会给父母留下“和2岁的宝宝难以沟通”的印象。 与别人难以相处 岁的宝宝虽然上了托儿所,一般也是教师心中难缠的角色。通过观测我们发现2岁的宝宝比较容易浮现抢同窗玩具的情形,偶尔还会浮现咬人、推人的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与宝宝心理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宝宝刚从舒服的家里进入另一种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在家里她

9、是惟一的宝贝,她会理所固然地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这是2岁宝宝的一种特性,也常常让父母和教师们感到很棘手。 和2岁小淘气相处的3种措施 2岁左右的宝宝心理和行为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宝宝开始有了某些属于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没有自己解决事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常常会有某些不容易让别人理解的行为浮现,从而导致父母的困扰,增长了亲子之间的冲突。 理解宝宝的这些变化,并且对宝宝的行为加以理解,这是父母和宝宝相处的基本。下面提供种措施,让你可以更好地和宝宝相处。 措施一:故事教育 “和小孩子讲道理,她能听得懂吗?”许多父母也许会质疑,但是千万别小看孩

10、子的能力!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与她对话,效果一般不错。你不妨也试一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尝试和孩子正向沟通,或许会故意想不到的效果。 措施二:一致性的教育模式 如果孩子已经入托了,父母多与学校的教师沟通也是很必要的。父母可以将孩子在家里的状况记录下来,然后将记录带到学校和教师一起讨论,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量一致的教育模式,这样才不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同步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也比较容易把握,易于引导。 措施三:坚持原则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她吧!免得她哭闹不止,弄得人们精神崩溃!”不少父母在孩子耍脾气时,会采用妥协、满足孩子的需求等悲观的解决方式,以求能迅速地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是如此反而

11、会让孩子更加任性。因此父母应当拥有对的的教养观念:疼爱孩子,但不要宠爱孩子,在孩子淘气时要坚持原则。当孩子吵闹时,要用她可以理解的话语告诉她,那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多次坚持,比方说她哭着闹着非得要去麦当劳用餐,那是鬼灵精怪的她在试探你的忍耐底线,只要一次赖皮成功,下次也许她就会如法炮制。建议你不妨事先和孩子说清晰:今天的行程有那些?有无麦当劳?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予取予求。 面对害羞的宝宝父母应当怎么办? 不少家长抱怨,2岁的孩子很害羞,见到陌生人就畏畏缩缩地躲在父母身后,往往胆怯出目前大的场合。有什么措施可以让孩子大大方方的呢? 专家指出,2岁的孩子并不会特别怕生,孩子怕生与否,其实与家长的教

12、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岁的孩子对周边的环境布满好奇心,喜欢摸索世界,但是由于刚刚学会说话和走路,因此当身旁有陌生人或刚进入一种陌生的环境时,也许会比较敏感,再加上她们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会浮现紧紧贴在父母身后的情形。 解决的方式很容易,只要孩子身边有熟悉的人陪着,协助孩子熟悉环境,相信不久就可以解决孩子过于怕生的问题。 此外,许多家紧张孩子生病,而不常常带孩子外出,这也是导致孩子怕生的一种因素。 专家建议,父母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多接触同龄的孩子,训练她们迅速熟悉新环境的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怕生的心,孩子在2岁左右体现出的“对抗精神”是她们必经的发育阶段,家长需要做的是对的疏

13、导,而不是施以“管教”。 一方面,家长要明白,孩子在2岁时,特别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不要强制规定孩子“不准干什么”和“必须干什么”,而是要给她们某些选择机会。“例如给孩子补充维生素,不要简朴地命令她们吃苹果,而是将香蕉、苹果、橘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摆在孩子面前,让她们自行选择。”如果她们选苹果后又变卦了,家长也别急,由于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做抉择。 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平等地进行“条件”互换。闫琦举例说,如果孩子在大风天非要出门,但又不想戴帽子。此时,家长就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答应带你出门了,你是不是也该答应我们戴上帽子啊?”予以孩子尊重,也教会她们尊重别人,可谓一举两

14、得。最后,家长要学会让步。闫琦建议父母们,如果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意愿不一致,但孩子也不会因此而遭遇危险、疾病等,最佳能让孩子自己做主,父母没必要强加干涉。国外的妈妈们当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会兴奋地跳起来,由于,她们觉得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标志(2岁左右),阐明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成长的。而孩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并不是好现象,长大后来她也许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替代说“不”。 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孩子的否认行为表白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理解周边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体现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体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解决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