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8296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A.孔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2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私学兴盛A B C D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3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马克思的论述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

2、纸的说法4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5后人之所以称杜甫的诗为“诗史”,主要由于A杜甫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B杜甫游历和描写中国的大好河山C杜甫写了“三吏”,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D杜甫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6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这一名言A关注人类道德B批评苏格拉底C探究社会正义D否定神的意志7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8“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材料中的“伟大人物”应该是指A智者学派 B启蒙思想家 C宗教改革家 D人文主义者9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自然权利说 B社会契约论 C公共意志论 D三权分立学说10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名句分别属于:A 、楚辞

4、、汉赋、唐诗 B、楚辞、唐 诗、宋词C 、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核心是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 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和谐社会要求统治者 、 , , 包含了民本思想。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 ;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 。荀子:主张施政以 服人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 。3、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含义:主张以 为中心而不是以 为中心,认为 是 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 。(具体内容作为材料理解)文

5、艺复兴的性质是 。起到 的作用。4.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 伏尔泰:抨击 ,称天主教士为“恶棍”,称教皇是“两足禽兽”,号召人民加以粉碎;反对君主专制,倡导 ;提倡“ ”认为 ;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 。代表作和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提出了 学说,认为三权分立, 。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 的体现。他的学说否定了 ,奠定了 代表作是 卢梭:宣称“人生而自由的,而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在代表作中提出 和 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 ,统治者权力来自契约,若违反了民意,就有权推翻。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 。 4、 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总结

6、认为人应该 强调 相信 ,相信自由和平等是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坚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1、了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 、 、 、 。造纸术在 就已经发明了,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指南针最早出现在 战国 时期,叫“司南”。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隋唐时期,发明了 雕版印刷术 ,北宋 毕升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5、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6、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起源于 前,称为“ ”。到 代,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我们称之为 。汉字的演变序列为 、 、 、 、 魏晋之前是 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 两大阶段。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各8分,计16分)四

7、、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其中第26题20分,第28题10分,计34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管城邦大小,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是由本性和法律统治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因人而异的,而法律却是共同一致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为什么全体公民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立法庭?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制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蛮的水平。(古希腊)德谟斯提尼演讲集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戴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材料三政治上

8、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9、?了解必修1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出现的政治背景。(4分)(2)完整地概述材料二表达的思想。根据材料二的思想推断整理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4分)(3)材料三表达了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四是材料三的思想主张的继续和延伸,为什么?(4分)(4)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所表达的政治主张的积极影响,并且举必修1所学的史实来佐证。(3分)(5)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在提高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问题上,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的思想家寻找了一个共同的武器,它是什么?(5分)(6)从材料一到材料四的思想是否违背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为什么?(3分)28.阅读下列材料孟子,名

10、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至宋代,思想史上出现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但是,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回答:(1)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5分)(2)材料中哪

11、些属于材料整理的历史评价? (2分)(3)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去蔽”的结论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去蔽”的结论?(3分)二、非选择题26.(1)人的自然状态(本性)是没有秩序的,人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城邦民主制要遭破坏,人的生活也会因为本性的没有秩序而降低到野蛮的水平。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的自由是法律框架内的自由。法国的封建专制和等级社会。(3) 材料三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材料四论述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是分权思想的具体化,因而是继续和延伸。(4)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

12、的理论基础,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体制的构想。美国的1787年宪法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5)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共同的武器是法律(或者答民主政治)。(6)没有。因为人文主义不仅是人的感性(本性)的解放,还在于人的“理性”的获得,从材料一到材料四,思想家们探讨法律的规范正是为了使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获得保障。28.(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2)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3)存天理,灭人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