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整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579596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法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劳动法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劳动法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劳动法重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劳动法重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法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重点整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重点整理劳动法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1 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 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2 特点:(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4)形式为社会劳动。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 关系。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 系;产业关系2 特征:(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5)

2、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 相结合;(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3 类型:(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2、特征(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4、劳动法的

3、体系(重点)(1)劳动法总则(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 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 法(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 福利法、劳动监督法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保护弱者;倾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2)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时,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对 劳动关系进行协调,促使

4、劳动关系实现和保持稳定。6、劳动法的作用(重点)(1)劳动法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a. 劳动法保障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使劳动力在社会范围内的配 置趋向高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b. 劳动法保护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 从而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条件;c.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积极 性,从而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中的能动作用;d.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要求不断完善劳动条件,从 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的运行中能正常地发挥作用;e. 劳动法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从而为提高生 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创

5、造组织条件。(2)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a.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 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b .要求劳动关系必须以合同作为其法律 形式,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 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法律条件c. 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并确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力在 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并且使劳动力再生产不论劳动力供 求状况如何变化,也不论劳动力使用是否中断,都能正常进行,从而 保障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供给;d. 建立职工参与、集体谈判、调解仲裁等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为 保障劳动力市场顺利运行提供一套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矛

6、盾的有效机制。(3)劳动法对人权保障的作用a. 劳动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b. 劳动法是人权保障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4)劳动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作用四、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义务关系。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1)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3)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3、主体:政府、代表组织、企业和劳动者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所属范围不同意志关系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经济基础范畴 形成依据不同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 在劳动法调整

7、劳动关系范围内以劳动为前提依据 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 内容不同法定权利义务双方必须依法享有权 利并承担义务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形成劳 动力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主体的三个层次:政府(劳动行政主体); 代表组织(劳动者团体、用人单位团体、劳动服务主体); 企业、劳动者(市场主体)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基本客体-劳动行为;辅助客体-劳动条件(生产资料、安全生产、工资、福利、保险 休息、培训等)七、劳动者及其团体1 广义劳动者 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并不一定参与劳动关系)的公 民例:就业人员就业促进法职工工会法2 狭义劳动者劳动者

8、(狭义)劳动法劳动法规定的狭义劳动者的范围(重点)(1)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与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3)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4)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5)新增:民办非企业劳动法排除的劳动者范围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民;现役军人;家 庭保姆。我国劳动者范围存在的问题:范围还较窄且不明确;劳动者缺乏分类: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劳动者八、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重点)1、劳动者的权利:(1)参加劳动的权利(2)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6

9、)享受劳动福利的权利(7)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8)参加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9)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2、劳动者的义务:(1)劳动给付义务(2)忠实义务:服从管理;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商业秘密等;(3)派生义务:因违反上述义务所承担的义务PS :劳动权(工劳动者的权利)的体系工作权、团结权、集体协商权、集体行动权、社会保险权、工作环境权劳动三权,又称劳动基本权:团结权、集体协商权和集体行动权九、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重点)1、用人单位的权利: 录用劳动者方面的权利;劳动组织方面的权利; 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权利;劳动纪律方面的权利。2、用人单位的义务 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安全卫生义务; 帮助

10、义务;使用义务; 培训义务;制度保障义务。劳动就业权劳动权 概念不同公民享有的使自己劳动力与生 产资料结合实现职业劳动的权 利公民享有的使自己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实 现劳动过程的权利 内涵不同包含劳动权和获取劳动报酬的 权利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表现形态不同 职业劳动可以是职业劳动也可以是非职业劳动 外延不同劳动权的一种表现方式比劳动就业权外延广 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参加国民经济中某个部门的社会劳动,从而获得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 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的状况。公民的就业资格:年龄、劳动能力、就业愿望 就业的界限:合法、社会劳动、达到一定的量。 失业:指在法

11、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 民未能实现就业的状态。劳动就业的原则(重点)(1)平等就业原则国家保障劳动者享受平等的就业权,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借 口在就业方面歧视劳动者;平等就业指社会对公民的劳动能力要以同一尺度和标准衡量;通 过公平竞争择优吸收劳动力就业。(2)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把市场调节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机制,使劳动者和用人 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的双向选择;国家依法运用政策、计划、经 济杠杆、行政监督等手段,对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实行间接调控为主 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力争充分实现就业目标以及与其他宏观目标相协调。(

12、3)城乡统筹就业原则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城乡劳动者就业为对象,以城乡统一 劳动力市场为空间,来制定就业政策、法规和规划,实施就业调控, 追求城镇就业稳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的 协调。(4)照顾特殊群体就业的原则劳动法第13 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 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 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第 14 条:“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就业,法 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十二、就业歧视我国关于消除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宪法第33 条第 1款:“公 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 42

13、条第 2 款:“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 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 教、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国际关于消除就业歧视的公约:国际 劳工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 111 号):歧视是指“基于种 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我国消除就业歧视立法存在的问题: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过窄; 现有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救济途径;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就业促进法的新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完善立法,扩大 就业歧视的界定范围;加强司法救济;加强执法监督十三、劳动合

14、同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 协议。2、特点 (1)主体特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从主体之间的关系看,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的特色。(3)从合同的持续时间看,劳动合同是继续性合同。(4)从合同性质看,劳动合同具有公私法兼容的性质。(5)从合同内容看,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围绕着劳动者提供 劳动,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来展开。十四、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终止和解除1、订立的原则 合法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反对歧视原则2、订立的程序 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如实告知义务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要 求提供担保;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签名盖章;合同文本各

15、执一份3、劳动合同的效力 (1)无效劳动合同(部分无效和全部无效) 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 用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的; 排除用人单位义务 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内容低于国家和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的;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2)无效合同的处理慎重认定无效,特别是全部无效劳动合同关系消灭,但劳动报酬的处理不能与民事处理等同追究责任和对劳动者的赔偿 合同约定不明确的处理(报酬、期限)4、劳动合同的变更(一)变更的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二)变更的情况1 用人单位的原因2 劳动者的原因(三)变更的程序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一)协商一致解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二)劳动者单方解除(1)劳动者预告辞职:劳动者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劳 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 天通知用人单位(2)劳动者即时解除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 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 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