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57799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九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中小学试题、试卷、教案资料专题九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模拟荟萃一、痴心石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运走,于是工地上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

2、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

3、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边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

4、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中第、段写的是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除。B品读第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C第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从而选择了理解与尊重。D第段画线句中,作者说“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父母的爱,“我”怕一开口就会泪流满面。2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

5、”,这是为什么?_作者一方面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他们想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我”;另一方面“我”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_3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1)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_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地表达了父亲为“我”挑石头、洗石头的良苦用心和浓浓爱意。_(2)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_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_4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

6、目的原因是什么?_“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爱的程度之深,切中文章主旨。_5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_略。_二、界河希腊萨马拉基斯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二百公尺内为禁区。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

7、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第一个偷偷潜下河的是一位中士。一天早晨,中士下河潜入水中。不久当其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河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一听到潺潺流水,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现在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可司令部的命令却是“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的河水声萦绕在他的耳

8、际,仿佛家乡节日演奏的合唱,令他不得一丝安宁。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其他的士兵正睡得很香,最后,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他做了一个梦,一个噩梦。起先,他似乎见到了它一条河。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一瞬间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肤色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可是他没有能朝他跑去,因为一只无形的手仿佛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他醒了过来,精疲力竭,天还没有亮终于来到河边。他停下脚步注视着它。瞧这河!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他们的一种幻觉,一种错觉。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

9、今还留有两颗子弹刻下的疤痕的肉体,顿时感到变成了另一个人。无形中,宛如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又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果真抓住了!他恰巧就在树干边浮出水面,真是太妙了!可就在这瞬间,他发现约在三十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仔细看清楚。对方也看到了他,也停了下来。两人面面相觑。倏地,他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自我一个经历了两年半战火洗礼的士兵

10、。他无法断定面对他的那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战友,抑或是那边的人。他们都惊得呆若木鸡。一个喷嚏打破了平静的僵局。这是他打的喷嚏,像往常一样很响。紧接着对方开始向对岸快速游去,他也分秒必争。两人使尽全力游向自己的岸边。他先上了岸,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了枪。还好,对方刚出水,正朝自己搁枪的地方跑去。他举起枪,开始瞄准。对他来说,要打中对面的脑袋实在再简单不过的了。对方赤裸着身子在约二十米的地方奔跑,这是极易瞄准的活靶子。不,他没有扣动扳机。那边的人就在对岸,恰似娘胎里出来的一样,赤条条一丝不挂。他站在这边,也赤裸着身子。他不能扣动扳机,两个人都是赤条条的,赤条条的两个人,一丝不挂。没名没姓,没有国籍,

11、没有穿卡其布的军装。他不能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河并没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当对岸枪声响起时,他只是瞥见有几只鸟被惊起。他倒了下去,先是颓然跪下,随之整个身子直挺挺地扑倒在地上。1从全文看,小说开篇叙述司令部的命令及相关内容有什么作用?_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为人物命运埋下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_2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特点及其作用。_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_3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_热爱、向往自

12、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的战争有反感的情绪。机警、敏捷。_4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_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衬托人物愉悦的心情和善良的人性,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_5如果将小说结局改为以下两种情况,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2)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_第(1)种结局不可能发生。这种结局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罪恶,但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13、。_第(2)种结局可能发生。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不如原作更震撼人心,更耐人寻味;不能照应“噩梦”这一伏笔,也不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主题。_三、继父张亚凌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有筋骨。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

14、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蹭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心里就甜了。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儿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

15、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要不早都饿成皮包骨头了!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身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再能顶啥用,还不就是人家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卖命地干。流言蜚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工夫生气?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邻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