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57707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服务领导信箱ENGLISH学校概况 教学院部 管理机构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招生就业 研究生教育 国际交流 继续教育 图书资料 领导信箱ENGLISH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二一二年八月四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我校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需要。为了更好把握市场脉搏,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切合度,2006年至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到企业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

2、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对调研资料进行深入研讨。调查发现:目前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懂得物流规划、决策、策划高端应用型人才;二是既懂得物流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具有开放和创新眼光和能力的区域和国际化物流人才。因此,加快发展安徽现代物流教育、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物流人才、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一些地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提高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和大胆尝试。2008年 1

3、2月,“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联盟”成立,我校作为唯一的一所老本科院校加盟,2009年我校又获批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面我校的改革成效显著。围绕学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团队积极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论证、改革和实践。二、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一)明晰专业定位一是影响力定位:立足安徽省,面向全国,争创安徽省知名物流管理专业。服务于安徽省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和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具有较强的物流作业、物流业务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专业能力

4、,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设计等物流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注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三是就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流通加工管理、信息处理管理、国际货代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设计。(二)调整办学思路新的人才培养

5、模式一改传统封闭式办学,将办学视野打开,将校内外资源整合,激发所有人的力量办学。1、瞄准市场办专业紧跟形势(1)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9项任务,核心是发展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业。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9201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等政策提出对“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等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确定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是服务于安徽省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和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具有较强的物流作业、物流业务管理、物流

6、系统规划与设计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设计等物流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2)以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突破单纯以学科为核心来设置课程体系的传统本科教育课程结构,以岗位及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构建两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即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2+3”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优化了知识

7、结构、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3)以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有利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构建基础实践教学层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层次、科研创新实践教学层次等纵向三层次实践课程体系。二是按照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思路统筹规划实验项目,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是科学构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形成了感性认知、模拟深化、综合提升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及主辅线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主线,以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辅线。(4)以

8、应用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按照基础适度、口径适中、注重应用、强化素质的原则,整合了部分课程和课程间重复内容,提炼出了采购与仓储、运输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和物流成本管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两门课程实行“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管理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授课,形成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的机制,同时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建设。(5)以综合评价系统改革评价机制构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评价系统,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学科基础课程考核:2

9、0%(平时成绩)+30%(能力成绩)+50%(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学生必须获得双60分以上方可通过课程考核,其中三项综合考核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卷面成绩100分);专业课程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校外实习课程考核:全部交由企业按企业考核标准考核。变传统的期末一考定成绩为过程考试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形成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6)推进双证书制度着力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2、校企合作办专

10、业整合资源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从2008年开始,从共建实习基地的低层次合作发展到企业参与办学全过程的高层次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于2010年正式成立了由南京远方物流集团、杭州天地华宇物流公司、蚌埠神州机械有限公司、安徽德力集团等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的各环节,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并指导、参与理论与实训授课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并尝试校企教师“互派、互聘”机制,拓展兼职教师队伍等。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3年来共建立了8家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高层次合作有效地整合了校企资源,学校与企业形成了人才

11、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3、群策群力办专业有效激励(1)政策激励。2010年,我校在推进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从11个院部推选出11个专业作为校级重点改革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便是其中之一。围绕重点改革专业建设,学校不断完善配套的倾斜政策。优先保证重点改革专业的教科研项目立项和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并优先给予经费保证。(2)领导激励。学院领导带头开展专业教科研工作。朱礼龙副院长带领老师进行供应链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姚勇副书记带领学生进行“笑达快递”创业团队建设、胡月英副院长赴澳大利亚丰盛湾理工学院和怀卡托大学洽谈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合作事宜等。(3)荣誉激励。在专业改

12、革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郝世绵、雷宇等老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奚雷老师积极宣传并组织学生参加ERP工程师职业能力考试、物流师(二级)职业资格考试等。奚雷、赵瑾和邓慧娴等老师积极到蚌埠神州机械有限公司挂职锻炼2个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形成了学院谋思路,学校给政策,教研室全力执行的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三、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成果2009-2010两年,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在市场调研、同行调研、学生调研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

13、”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5+1.5+1”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阶段为一年半工商管理大类通识教育阶段,一年半后专业分流;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岗位模拟和运营深化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为一年专业综合提升阶段。另外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凸显个性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能力递进的“三阶段”人才培养

14、模式,其中第一阶段为一年半工商管理大类通识教育阶段,一年半后专业分流;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岗位模拟和运营深化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为一年专业综合提升阶段。表1 “1.5+1.5+1”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构成一般能力学科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岗位能力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个性化拓展教学平台、创新教育平台、创业教育平台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时间阶段1.5年感性认知阶段1.5年模拟及深化阶段1年综合提升阶段2、深化了课程体系改革以能力为核心,凸显个性,构建了两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三个模块即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

15、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组成“2+3”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国际货代创新教育课程自然科学连锁经营创业教育课程社交技能物流信息管理文学与艺术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图1 “2+3”课程体系图表2 素质、能力和课程体系对应表综合素质与能力专项素质与能力对应课程或实践1.基本素质与能力1.1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1.2人文科学素质跨文化交际学、有效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管理心理学、经典文学作品鉴赏、摄影艺术、中国美术概论、中外名曲赏析等。1.3身心素质军训、体育、管理心理学等1.3分析运算能力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等1.4英语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外贸单证学、报关与报检等1.6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VFP程序设计等1.7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能力财经应用文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