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575536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书本知识整理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形式以及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4、心理内容:人的心理(意识)包括个体社会化过程心理过程体差异心理过程认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个体差异意识倾向气质、性格、能力 二、心理学的实质1、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人的心理则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1)人的心理、意识是与动物反映形式根本不同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2)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但非一切反映都是心理。肯定心理的反映,有

2、两个含义:第一,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二,心理是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 物质神经系统,也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前者是从心理的来源与内容来说的,后者是就心理的 生理基础而说的。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主观能动性反映 动物的反映形式:感受性。 人的意识反映的最高形式。3、反射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在中枢神经下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反映 参与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有机体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大体经历如下神经通路: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1)巴甫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也叫做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这些由固定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刻

3、板的反射就是无条件反射, 也称作本能。(第一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也叫做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这些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就是条 件反射。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第二信号系统)(2)条件反射不仅有阳性的,也有阴性的。(3)巴甫洛夫就此还提出了动力定型和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4、(1)人的心理往往被称作意识。(2)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和人脑的机能,它是社会的产物。5、我国学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综合主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将个体划分为:(1)乳 儿期(01 岁);(2)婴儿期(13 岁);(3)幼儿期(36、 7 岁);(4)童年期(6、 71

4、1、 12 岁);(5) 少年期(11、1214、15 岁);(6)青年期(14、1525 岁);(7)成年期(2565 岁);(8)老年期(65 岁以后)三、动机(书 65页)*动机(motivation) 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或引向行动,在日常用语中具有力、能、力量等含义。*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是动机。(一)1、动机的含义:有机体的行为都是有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 和动力。2、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部:人的需要( 2)外部:刺激诱因。3、动机的分类( 1)按需要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动机( 2)按时间分

5、:长期动机和短暂动机。(二)动机的特征和作用有:启动性、方向性、强度、持久性。(书 65-66页)(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2、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潜力愈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愈好。3、学习动机的分类:(书66-68 页)( 1)按照动机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2)按照引发动机因素的来源不同,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按照按照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不同,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4)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 驱力三

6、方面内容。(四)动机与目的、效果的关系1、动机与目的:(1)目的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是驱使行动达到结果的内在动因,这是动机实现过程中两个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具体表现在: 动机与目的紧密相随,在任何活动中都不存在无动机的目的,也不存在无目的的动机; 动机与目的虽然具有区别,但是两者可以相互交替和转化,在一定的场合下动机可以 成为行动的目的,特定的目的也可以称为行为的动机; 动机与目的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动机与目的之间并不都是意义相对应的,通常一个 动机不限于一个目的,而一个目的也可以受多个动机所支配。2、动机与效果(书 70页)(1)动机与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表

7、现在动机可以促进行为效果,行为效果可以增 强动机作用(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不关系并总是一致的。(3)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使教育者得到这样的启示: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但也不是唯一的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以成 绩作为判定学生动机强弱的标志,而要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和激发学生 的动机,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尽可能地使动机和效果保持一致。(五)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书 70-71页)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的积极性愈高,潜能的发挥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佳。与此相反,动 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

8、因此,工作的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斯基和 多德森(RM.Yerkes & JD.Dodson, 1908 )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 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1)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2)动机强度过低时, 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3)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 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 动。1、耶斯基多德森定律的内容: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1)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

9、达到最佳水平;(2)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 机强度效率最高;(3)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六)需要(书 7273页) 武德沃斯提出以内驱力概念代替本能,用以解释推动行为的内部状态,后人称他为动力心 理学之父。需要、内驱力、目标和诱因是构成动机过程的基本因素。 人脑对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是需要;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是需要。1、需要的含义: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并力求达到满足的内心状态,也是 个体内部和外部现实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1)任何需要都是外部现实要求的反映。(2)需要是个体的主观状态。2、需要的种类(按照需要的对象不同分类):

10、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物质需要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精神需要又称为认知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人类动机是个体理解自己和理解环境的整体,生长和实现是人类动机特定的特征,也是最完整和最有效 的表现方式。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上而下排列为生理、安全、 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审美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求知与理解是最高层 次的需要。(书 75页)(七)动机归因(书 8384页)1、美国著名归因论家韦纳(B.Weiner, 1972)自70年代开始,就对学生在学业成就范围内的成功和失败 的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代

11、表性的主要原因是:能力强或弱、努力程度大或小、任务难或易、运气 好或坏。2、学业成就行为归因的三维分类特性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内部持久努力一时努力能力心境、疲劳、技能发挥外部他人持久努力他人他人一时努力他人他人能力他人心境运偏见帮助任务难度气、机遇四、注意(书 100页)(一)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生理基础是人的定向反射。2、注意的理论(书102页)(1)过滤器模型:英*布洛德本特提出的,是单通道模型。(2)衰减器模型:没*特瑞斯曼修正过滤器模型提出的,是双通道模型。(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书 104-108 页)1890 年威廉*

12、詹姆士在其心理学原理中提出冠以注意的双重系统假设,即把注意区分为有意注意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因素,同时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是密切 联系的。(1)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2) 人的内部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2、怎样保持有意注意?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间接兴趣、干扰。(1) 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 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

13、织自己的活动; 首先,要经常按照活动任务的要求,提醒自己去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 其次,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也可以加强对活动的注意; 再次,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对于保持有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3) 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4) 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三) 注意的特征(书 108-111页) 注意的品质:范围、稳定性、转移、分配。1、注意的范围(1) 含义: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 注意的范围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

14、性(1) 含义: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2) 双关图形(书 109 页)(3) 短时间(15 秒)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活动的完成。因此,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而是说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 化,但是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书 110 页)注意的起伏是稳定性的体现(4) 注意的分散(书 110页)3、注意的分配(1) 含义: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例子: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4、注意的转移(1) 注意的转移是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

15、,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2)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不同点(书111页)(3) 注意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原来注意的专注度;二是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四)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上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1)刺激过多或过少 (2)情绪急剧波动(3)反抗或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2、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书 113116页页)(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可以采取这些方式引起注意:给予信号、邻近控制、提出问题、特殊安排、提出批评(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五、感觉和知觉(书 117 页)(一)感觉和知觉的含义1、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任何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